
古代水戰中用以馳近并能焚毀對方戰船的着火的木筏。《魏書·李崇傳》:“又於樓船之北,連覆大船,東西竟水,防賊火栰。”《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帝遣騎将 李紹榮 ,直抵 梁 營,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連艦。”《元史·順帝紀七》:“ 徐壽輝 僞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陽府 。 威順王 寬徹普化 令王子 報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帥 阿思藍 水陸并進讨之。至 漢川 ,水淺, 文俊 用火栰燒船, 報恩奴 遇害。”
關于“火栰”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火栰(huǒ fá)是古代水戰中使用的火攻武器,指在木筏上裝載可燃物并點燃,用于沖撞并焚燒敵方戰船的裝置。這種戰術武器常見于宋元之前的冷兵器時代,屬于水上火攻戰術的典型裝備。
二、構造與戰術運用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李崇傳》,後《資治通鑒》等史書均有記載。如後唐莊宗時期,李紹榮曾用火栰焚毀梁軍連艦,這類戰例多出現在五代至宋元時期的水戰中。
注:需注意與“火铳”(金屬火器)、“火熜”(取暖竹爐)等形近詞區分,這三個詞分别對應不同的古代器物。
《火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火炬或火把。
《火栰》的部首是火,并且它共包含了8個筆畫。
《火栰》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形聲字類别。它的發音是huǒ zhú(注音符號)。火栰作為火焰的一種形态,用于照明或信號傳遞。
《火栰》的繁體字為「火栰」。
在古時候,「火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形态和意義保持一緻。古代漢字中,火的形狀和現代有些差異,栰的形狀也可能有所變化。
1. 他拿着火栰在黑暗中前進。
2. 在慶典上,每個人手持火栰。
組詞:火栰燈、火栰籠。
近義詞:火炬、火把、火光。
反義詞:水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