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知貌。
(2).斜視貌。 唐 鮑溶 《湘妃列女操》詩:“目眄眄兮意蹉跎,魂騰騰兮驚秋波。”《資治通鑒·唐肅宗乾元元年》:“由是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間則攻而族之。” 胡三省 注:“眄,眠見翻。目偏合而衺視也。”
“眄眄”是一個古漢語疊詞,其發音和含義如下:
發音:miǎn miǎn()
基本釋義:
詳細解析:
例句參考:
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查閱更多經典用例。
眄眄(miǎn m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眼神或目光轉動的樣子。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目”和“民”。
下面是對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的拆分:
部首:“目”(mù)代表着眼睛。
筆畫:眄眄這個詞共有10畫。
眄眄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尚書·周書·伯夷诰》:“眄眄小子,無忌無怒。”這句話描述了周武王對伯夷的稱贊。後來,眄眄逐漸演變為一個詞語,表示人眼神轉動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眄眄的寫法是“眄睔”。其中“睔”(lún)是繁體字中“眄”的替代字形。
根據古代對漢字的寫法,眄眄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代秦漢時期,眄眄的寫法為“眄”(miǎn)。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于展示眄眄的使用方式:
1. 他眄眄一笑,顯得充滿了自信。
2. 她眄眄着眼睛,不敢與他對視。
組詞:眄視、眄望、眄若、眄遠。
近義詞:瞟視、瞥視、掃視。
反義詞:凝視、注視、盯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