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儉緊縮。多指節約支出。 宋 葉適 《績溪縣新開塘記》:“﹝ 王木叔 ﹞治縣節縮,稍得餘錢,遂請於監司,買民田使為之,古跡之廢併修之,塘之所須楗樁木石皆買與之。” 明 李東陽 《明故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謝公墓志銘》:“公自奉素儉,雖封錫,祿食僅僅,益自節縮為義舉。” ********* 《她是一個弱女子》:“這中間并且又因為經濟的窘迫,生活也節縮到了無可再省的地步。”
“節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經濟生活層面(常用義) 指節儉緊縮,多用于描述節約開支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現代文學作品中,強調通過縮減支出來實現經濟平衡或積累資金。例如: • 宋代葉適記載地方官通過“治縣節縮”節省餘錢用于民生工程; • 郁達夫在小說中描寫人物因經濟窘迫而“生活節縮到無可再省”。
二、語言修辭層面(專業術語) 指通過省略或縮合文字使表達簡潔的修辭手法,具有以下特征:
詞義辨析:需注意該詞與普通簡稱的區别——修辭性節縮需具備作家個性化表達或特殊韻律需求,如魯迅作品中刻意使用的節縮手法。
《節縮》是一個表示節約和簡化的詞彙,它的含義是在某種程度上減少或削減某物的使用量,以達到節約資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節》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有13筆。
《縮》的部首是缶(缶字邊),它有12筆。
《節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這句話意味着節約時間的重要性。後來,節約和簡化的觀念進一步擴展,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節縮》。
《節縮》的繁體字為「節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節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縮的字形也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相似。
1. 為了節縮用電,我們應該養成及時關閉燈和電器的好習慣。
2. 這個項目通過節縮開支,提高了公司的利潤。
節儉、節約、縮減、壓縮
節約、節儉、簡化
浪費、擴大、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