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貪圖安逸,虛度歲月。語本《左傳·昭公元年》:“ 趙孟 将死矣。主民,翫歲而愒日,其與幾何?”《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引作“玩歲而愒日”。 顔師古 注:“玩,愛也。愒,貪也。” 宋 李綱 《與宰相論捍賊劄子》:“玩歲愒日於閒暇無事之時,遑遽震恐於倉卒擾攘之際。” 宋 朱熹 《壬午應诏封事》:“﹝将相軍民﹞無不曉然知陛下之志,必於復讐啟土,而無玩歲愒日之心。”
玩歲愒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 wán suì kài rì,其核心含義指貪圖安逸,虛度光陰,荒廢歲月。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全詞直譯為“貪圖歲月,荒廢時日”,引申為不思進取,浪費生命。
整體寓意
形容人消極懈怠,隻知享樂而不思進取,任由時光虛度。含強烈貶義,多用于警示或批評。
《左傳·昭公元年》
最早源于《左傳》:“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意為:荒廢歲月,還能有多少時日?),揭示貪圖安逸終緻衰敗的警示。
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www.guji.cn)
宋代蔡沈《書經集傳》
注釋《尚書·周書》時強調:“玩歲愒日,則功不建而志益荒”,指出虛度光陰導緻志向消磨。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清代林則徐奏折
在《議覆團練水勇情形折》中批判官員“玩歲愒日,敷衍塞責”,呼籲勤政實幹。
來源: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數據庫(www.qinghistory.cn)
“謂貪圖安逸,曠廢時日。”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貪圖安逸,虛度歲月。”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該成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惜時進取”的價值觀,與《論語》“逝者如斯夫”、《明日歌》“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等思想呼應,強調時間管理的倫理意義。
古籍原文參考:
《左傳·昭公元年》:“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楷體展示)
“玩歲愒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結構分析
成語為聯合式結構,由“玩歲”(貪戀時光)和“愒日”(荒廢時日)兩部分組成,強調消極的生活态度。
曆史淵源
最早出自《左傳·昭公元年》:“趙孟将死矣。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後《漢書·五行志》引用時表述為“玩歲而愒日”,東漢顔師古注解:“玩,愛也;愒,貪也”。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貶義屬性,避免在褒義或中性場景誤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來源。
不賓逋竄步騎采地嘲風詠月重孫女簇捧單車使刁聲浪氣唔哚鵝眼錢遏障法田腐氣公方浩氣長存壞法亂紀花盤加冕建堰謹察靜兀兀镌黜句眼考庸刻肌刻骨老眼光良弼麗風離魂舍名高難副沐栉拈酸旁舍披心相付仆程汽機青龍旗秦規清顔三真經守筮水閣水火無交疏遺四味果送秋波貪泉袒胸露臂天職同心敵忾頭銜為荷倭堕五虛賢閤相受小龍斜杆西風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