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憲的意思、典憲的詳細解釋
典憲的解釋
[institution;decrees and regulations] 典章制度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後漢書·張衡傳》
詳細解釋
法典;典章。《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三國 魏 曹植 《聖皇篇》詩:“沉吟有愛戀,不忍聽可之,迫有官典憲,不得顧恩私。”《舊唐書·酷吏傳下·羅希奭》:“不唯輕侮典憲,實亦隳壞紀綱。” 章炳麟 《文學總略》:“史志之倫,記大傀異事則有感,記經常典憲則無感,既不可齊一矣。”
詞語分解
- 典的解釋 典 ǎ 可以作為标準的書籍: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标準,法則: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範。典雅。典禮。典型。 指典禮:盛典。大典。 主持,主
- 憲的解釋 憲 (憲) à 法令:憲章。憲令。憲兵。 指“憲法”:違憲。立憲。制憲。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典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典憲(拼音:diǎn xiàn)指典章制度或法令法規,常用于描述國家或社會的基本規範和治理體系。例如《後漢書·張衡傳》中提到:“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即批評統治者違背制度。
文獻用例
-
曆史典籍
- 《後漢書·應劭傳》提到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強調戰亂對制度的破壞。
- 章炳麟在《文學總略》中區分史書記載的“大傀異事”與“經常典憲”,說明其涵蓋範圍包括常規制度。
-
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将“典憲”延伸為章法或法則,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以“典憲”指代文學創作的規範。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典章、法典、制度、法令。
- 反義詞:無明确反義,但可結合語境用“亂制”“違例”等表達相反狀态。
“典憲”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制度性詞彙,既指成文的法規(如《後漢書》用例),也可泛稱社會規範(如章炳麟的引申)。其核心意義強調權威性和系統性,多用于政治、法律或曆史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典憲(diǎn xiàn)一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典(diǎn)是一個多音字,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8。典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由“䒑”演變而來,古時候的寫法包括“直”、“竺”等不同形态。憲(xiàn)是一個多音字,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10。憲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文,由“宀”和“䖵”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典的寫法保持不變,而憲的寫法為“憲”。
以下是關于典憲的例句和相關詞語:
1. 他撰寫了一本法律典籍,成為法學界的典憲之作。
2. 遵守憲法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典憲原則。
3. 典憲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準則之一。
4. 典章制度是國家的典憲制度。
典憲的組詞包括:
1. 典章(diǎn zhāng):指國家或組織制定的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
2. 憲法(xiàn fǎ):指國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規定國家制度和公民權利義務。
3. 典範(diǎn fàn):指值得推崇和效法的榜樣或标準。
4. 憲章(xiàn zhāng):指建立或規定組織的文件或章程。
典憲的近義詞包括:
1. 法規(fǎ guī)
2. 法律(fǎ lǜ)
3. 規章(guī zhāng)
4. 原則(yuán zé)
典憲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單一詞語,可根據上下文具體考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