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先見之明。《老子》:“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王弼 注:“前識者,前人而識也,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韓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 宋 王安石 《馀寒》詩:“豈時有必至,前識聖所藏。”
“前識”是源自道家經典《道德經》的哲學概念,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背景理解:
字面釋義
指“先見之明”或“提前獲得的認識”,字面可拆解為“前”(時間或空間上的先前)與“識”(認知、見解)。如《韓非子·解老》解釋:“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在事物發展之前預設觀點)。
傳統注釋的争議
部分文獻(如王弼注《老子》)将“前識”視為“前人積累的智慧”,屬于“下德”範疇,即刻意為之的認知。但此觀點與道家核心思想存在矛盾,需進一步辨析。
《道德經》的核心批判
老子提出“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認為“前識”是浮華表象,實為愚昧的開端。此處“前識”指強行幹預自然規律的先入之見,如預設的仁義禮法,屬于“有為”之舉,違背“道法自然”原則。
與“成心”的關系
莊子稱其為“成心”,即固化思維模式。道家認為此類認知是片面且違背事物本真的,若用于治國(如制定繁複禮法),會導緻社會混亂。
對“先知”的否定
道家反對将“前識”等同于預見未來的能力,強調其本質是“可道”層面的主觀臆斷(如韓非子所言“無緣而妄意度”),與真正的“大道”相悖。
當代反思
這一概念可類比現代社會中過度依賴經驗或教條的現象,提醒人們避免用固有框架限制對事物本質的探索。
需注意部分文獻(如宋代王安石詩作)從褒義角度使用“前識”,但此類用法與《道德經》原意不同,更多是文學引申。在哲學讨論中,應以道家批判性解讀為準。
“前識”在道家語境中并非智慧象征,而是對主觀預設的批判,強調摒棄成見、回歸自然。理解時應區分文獻背景,避免混淆字面與哲學内涵。
“前識”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前(qián)和識(shí)。
“前”字拆分的部首是“刀”,總共有4個筆畫。
“識”字拆分的部首是“言”,總共有8個筆畫。
“前識”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來形容之前所知道或認識到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前識”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前識”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特定标準,不同文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因此存在一定的變化。
1. 這個問題我早有前識,所以準備了解決方案。
2. 學習新知識時,擴大前識是非常重要的。
3. 他在演講中引用了很多前識,讓觀衆對主題有更深的理解。
組詞: 前情(qiánqíng):之前的情況或背景。 前景(qiánjǐng):前面的景色或前方的發展趨勢。
近義詞: 前瞻(qiánzhān):預見未來的能力或計劃。 前景(qiánjǐng):之前的情況或背景。
反義詞: 後期(hòuqí):之後的某個時期或階段。 後識(hòushí):之後所知道或認識到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