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箠抶的意思、箠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箠抶的解釋

拷打。《新唐書·韋倫傳》:“ 國忠 ( 楊國忠 )多發州縣齊人令鼓鑄,督非所習,雖箠抶苛嚴,愈無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箠抶”是由“箠”與“抶”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刑罰用語。以下從字形、字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1. 字形與單字釋義

2. 複合詞含義

“箠抶”作動詞時,指以竹杖、木棍等刑具擊打身體,屬古代肉刑的一種。《唐律疏議》中多次出現“箠抶之刑”,用于懲戒輕罪或逼供,如“犯竊盜者,箠抶二十”(《賊盜律》)。其程度較“笞”“杖”輕,但具公開羞辱性質。

3. 文獻例證與演變

漢代王充《論衡·訂鬼》載“病者困劇…若見鬼把椎鎖繩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懼,妄見之也”,其中“椎”通“箠”,反映箠抶與鬼神信仰的關聯。至明清時期,該詞逐漸被“鞭笞”“杖責”取代,但仍保留于典章文獻中。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相關文獻和字義分析,“箠抶”一詞的含義如下:

分字解析:

  1. 箠(chuí):
    指短木棍或鞭子,古代用作刑具。如《漢書·刑法志》提到“笞者,所以教之也,故箠長五尺”,這裡的“箠”即刑杖。

  2. 抶(chì):
    動詞,意為用鞭、杖等抽打。《左傳·文公十年》有“抶其仆以徇”的記載,即鞭打之意。

整體含義:
“箠抶”指用棍棒或鞭子拷打,屬于古代刑罰或暴力懲戒行為。例如: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史書或法律文獻,描述刑訊、懲戒過程。需注意該詞帶有暴力色彩,現代已無實際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百衲碑棒頭背景逼淩炳朖筆頭不倒步曲裁中程硯秋大鹵盜言奪目肥張改教诰券遘逆厚生皇樹兼包并畜講揚繭栗犢焦勞齎敕悸慄金蟬驚師動衆金屑金暈救火會開辦睽隔老屋楞手楞腳離跂曆山留客袂鹿皮幾婆陀黔巫巧節秋毫不犯秋律全影如臯雉嬗代盛旦數傷桃楫天戮銅籤透熟喎斜蚊負卧冬五大三粗無脊椎動物象棋閑潔先死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