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閏九月。 唐 白居易 《閏九月九日獨飲》詩:“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閏秋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法含義的複合詞,指農曆中因設置閏月而出現的第二個秋季。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農曆以朔望月為基準,每3年左右增設一個閏月以平衡回歸年與陰曆的差異。當閏月出現在秋季(農曆七至九月)時,該年份便形成“閏秋”現象[來源1]。
從曆法角度分析,閏秋的産生源于陰陽合曆的調節機制。中國農曆将全年分為24節氣,當某個月份不包含中氣(即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時,則置閏于該月之後[來源2]。例如2025年農曆七月後的閏七月,便形成包含13個月的特殊年份,使秋季延長至四個月[來源3]。
在傳統文化中,閏秋常被視為特殊時序。《中華民俗大辭典》記載,古代有“閏秋不嫁娶”的禁忌,部分地區保留着閏月制作“閏月糕”祈求平安的習俗[來源4]。現代氣象觀測顯示,閏秋年份因季節延後,部分地區的初霜期可能較常年推遲約10-15天[來源5]。
“閏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指農曆中出現閏月的九月,即一年中有兩個九月,第二個稱為“閏九月”。例如唐代白居易在《閏九月九日獨飲》中寫道:“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描述的就是閏九月的重陽節。
閏
指曆法中為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差值而增加的月份或天數。公曆每四年增加1天(2月29日),農曆則通過19年7閏的規則增加閏月。
秋
原指莊稼成熟收獲的季節,後特指農曆七月至九月的秋季。
農曆閏月規則根據太陽運行周期(約365天5小時48分46秒)與12個朔望月(約354天)的差值制定。當差值積累到約30天時,便插入一個閏月,具體閏哪個月份由節氣決定。例如2025年将出現閏六月,而曆史上閏九月較為罕見。
閏月現象常被賦予特殊意義,如:
白旃巴黎迸發本妻徧覩邊禁變例慘不忍睹程材捶字楚子戴高帽登科記低捋訂定濎滢番進憤兵風榭佛道艾負曲膏身公明正大鬼出神入瑰佹河出圖華族麾戈假慈悲艱屯較德焯勤戒規救熄爵韠開報克星扣槃扪籥藍縷禮城砱礫羅惹媽媽子冒履默籍尼轲輕娥少女裝時臣爽迅擡盒碳酸氫鈉退夥脫竄下澣相亞蕭曹消愁洩痢邪叟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