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身免禍或免罪。 唐 杜甫 《入衡州》詩:“久客幸脫免,暮年漸激昂。”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二折:“你着我怎動轉?怎脫免?”《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次子 留兒 ,因去尋親戚商議,先不在家,亦得脫免。” 清 曾國藩 《母弟溫甫哀詞》:“殺而榜諸衢,前後死者百輩,無得脫免。”
“脫免”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動詞,由“脫”和“免”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擺脫或免除某種責任、義務、刑罰或困境。《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脫離免除”,強調從約束或負擔中解脫的行為過程。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例如古代法律文書或現代公文中,指通過特定條件或程式使當事人免于處罰或責任。例如《元典章·刑部》載:“若犯人自首,或親屬代首,可脫免原罪”。
從構詞角度看,“脫”表脫離、解開的動作,“免”表去除、豁免的結果,二者疊加形成遞進語義。在語用層面,“脫免”常與“罪責”“債務”“災禍”等負面對象搭配,隱含被動性,如《紅樓夢》第五回:“若非祖上陰功,豈能脫免此劫?”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被“免除”“擺脫”等同義詞替代,但在法律史、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仍具專業價值。
“脫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擺脫困境、免除責任或災禍。以下是具體解釋和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4、6等來源的古典例句。
筆頭兒蠶術測字長生晨禽赤小遲早搊拾創戮除替刺天寸晷風檐吊驗地漏鬥牙拌齒短足風燈佛蘭德斯美術概念的限制搆閑關抱龜蓮國老鶴上仙鴻才畫獄牢火烙鐵假案漸營楬溝錦囊術闊朗鬎疬聯肩龍化虎變陸船密密抨弓偏生的前門钤謀巧匠期合遒烈泣竹卻行曲遂三尺水傷風商檢删拾霜發水過地皮濕黍穰所如特洛伊木馬望眼巴巴五霸銷籤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