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畿邑的意思、畿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畿邑的解釋

京城管轄的縣。《新唐書·柳渾傳》:“帝嘗親擇吏宰畿邑,而政有狀,召宰相語,皆賀帝得人, 渾 獨不賀,曰:‘此特 京兆 尹職耳。陛下當擇臣輩以輔聖德,臣當選 京兆 尹承大化,尹當求令長親細事。代尹擇令,非陛下所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畿邑是漢語中的曆史地理名詞,特指古代都城周邊由帝王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或城邑,具有重要的政治與軍事地位。以下從詞義、曆史背景及功能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畿”(jī):本義指王都所轄的千裡之地,後泛指都城周邊地區。《說文解字》釋為“天子千裡地”,象征中央政權輻射範圍。
    • “邑”(yì):指城池、封地或行政區劃單位。

      合稱“畿邑”,即京畿範圍内的城邑,區别于地方州縣,直屬中央管轄。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畿邑”指“京都附近的縣邑”,強調其地理毗鄰性與行政特殊性(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23頁)。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起源與制度演變

    • 周代:始設“王畿”,以都城為中心劃方圓千裡之地,分封宗室或重臣管理(《周禮·地官》載:“方千裡曰王畿”)。
    • 秦漢至明清:延續“京畿”制度,如唐代設“京兆府”,明代稱“順天府”,畿邑作為緩沖地帶,承擔護衛都城、供應物資之責。
  2. 核心職能

    • 軍事屏障:屯駐重兵,防禦外敵威脅都城(如漢代“三輔”地區)。
    • 經濟供給:集中官田、糧倉,保障皇室及官僚體系物資需求(《漢書·食貨志》載畿邑“輸粟以供京師”)。
    • 行政示範:推行中央政令的試驗區,如宋代畿邑常先行賦稅改革。

三、文獻例證

  1. 古代典籍

    • 《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裡,維民所止。” 鄭玄箋注:“畿,疆也。” 體現畿邑的疆界意義。
    • 《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強化畿邑人口與經濟控制(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2. 近現代研究

    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在《中國曆史地圖集》中标注曆代畿邑範圍,指出其“以政治功能主導,兼具軍事與經濟樞紐作用”(來源:《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一冊,中國地圖出版社)。


四、同義詞與關聯概念


“畿邑”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特殊行政區劃,兼具政治從屬性、軍事防禦性與經濟依附性,其演變深刻反映了都城與周邊地域的互動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畿邑”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1.基本含義

指國都及其周邊管轄的地區,通常特指京城直接管轄的縣或行政區域。例如《新唐書》中提到“畿邑”為“京城管轄的縣”。其核心意義與古代行政區劃相關,其中“畿”指國都附近區域,“邑”則為地方行政單位。

2.曆史背景

源自中國古代的行政制度,如周代的“王畿”制度,将都城及周邊劃分為特殊管轄區域。唐代文獻記載,皇帝曾親自選拔官員管理“畿邑”,但這一職責後被指出應屬“京兆尹”(京城最高行政長官),而非皇帝直接幹預。

3.使用場景

4.例證與延伸

《新唐書·柳渾傳》記載,唐代官員柳渾曾勸谏皇帝:“代尹擇令,非陛下所宜”,表明“畿邑”的官員任命應由地方長官(如京兆尹)負責,而非君主直接插手。這反映了古代中央與地方行政權的分工。

5.現代意義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史研究中仍用于描述古代都城制度或行政區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狹義或廣義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亂徧施别是不吃不義參偶草上霜朝列馳煙疇賞創艾刺審疵雜徂輝電磁爐都鹹子都江堰防芽遏萌蕃衛範像發孝風胡風門水口附辇孤鶴桂殿蘭宮國殇畫稿黃星靥節能瘠己肥人迥躅空門友纚纚鄰光柳菌立仗馬名傾一時泥馬渡江陪賓竊訾輕售喪帻鬙兒善習省詩繩子神往心醉舒舒唐園貪詐踢鍵兒兔子不吃窩邊草忘本惟那木威焰溫居五雲谿蕭規曹隨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