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嘔而不吐。《法苑珠林》卷五五:“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椎胷,乾嘔。”《歧路燈》第十八回:“口中不住乾嘔,頭疼,惡心。”《孽海花》第十四回:“太太……説罷,又乾嘔了一回,把碗筷一推不吃了。”
“乾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文學表達和醫學症狀綜合理解:
文學/成語用法
指因極度不適産生的惡心感,常帶有誇張或比喻色彩。例如描述對某事物厭惡到“乾嘔”程度。該用法多見于文學作品,如《歧路燈》中“口中不住乾嘔,頭疼,惡心”。
醫學症狀
表現為有嘔吐動作但無食物吐出,或僅吐出涎沫,中醫稱為“哕”,西醫稱為幹嘔(retching)。常見于《内經》《醫學入門》等典籍記載。
類型 | 具體誘因 |
---|---|
生理性 | 飲食不當、暈車、妊娠反應(如孕吐) |
病理性 | 胃炎、胃潰瘍、肝氣犯胃、藥物副作用等 |
其他 | 情緒波動、神經系統疾病 |
若頻繁出現幹嘔,建議結合以下情況就醫:
(注:簡體中文中“乾嘔”常寫作“幹嘔”,二者含義相同)
乾嘔是指因惡心、想吐而發出的嘔吐聲音,常常伴隨有一些嘔吐的感覺,但并非真正嘔吐出物質。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身體受到刺激或患有消化道疾病等情況下。
乾嘔的兩個字分别由“乙”和“口”構成。
“乙”是一個漢字部首,拆解為兩筆。
“口”也是一個漢字部首,拆解為三筆。
乾嘔的“乾”字來源于古代“幹”字,表示幹燥、幹涸的意思,在本義上是指物體失去水分或液體。
“嘔”字源自《康熙字典》,是指人在嘔吐時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乾”字被寫作“乾”,而“嘔”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乾”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先秦時期的金文字将其寫作立體凹凸的樣式,後世的《說文解字》中寫作類似于“令”字的形态。而在秦漢時期的篆書中,其形态也有所變化。
“嘔”字的古代寫法也隨着曆史的演變不盡相同,但總體上保持相似的形态。
他因為胃痛而乾嘔了好幾次,但卻沒有真正嘔吐出來。
這種食物的氣味讓我覺得乾嘔。
乾嘔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是作為一個詞語單獨使用。
乾嘔的近義詞包括幹嘔、幹吐。
乾嘔的反義詞可以是正常進食、消化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