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作“ 獺祭 ”。1.謂獺常捕魚陳列水邊,如同陳列供品祭祀。《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呂氏春秋·孟春》:“魚上冰,獺祭魚。” 高誘 注:“獺獱,水禽也。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史越王青詞》:“反本狐邱,寓誠獺祭。” 清 孫枝蔚 《老妻病愈設餅祭神》詩:“一點虔誠意,惟同獺祭魚。”實際上因獺食魚時必殘殺和吃剩許多魚,故有“獺祭”之說。 陸宗達 王甯 《古漢語詞義答問·說“祭”字》:“‘祭’的本義應是‘殘殺’,《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皆曰‘獺祭魚’……獺性殘,食魚往往隻吃一兩口就抛掉,捕魚能力又強,所以每食必抛掉許多吃剩的魚。人們稱堆積故實為‘獺祭’,即取堆積殘餘之意。”
(2).比喻羅列故實,堆砌成文。 宋 吳炯 《五總志》:“ 唐 李商隱 為文,多檢閲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清 趙翼 《哭汪文端師》詩:“叢編勤獺祭,殘卷剔蝸涎。”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毛西河》:“﹝ 毛西河 ﹞凡作詩文,必先羅書滿前……﹝其夫人﹞曰:‘君等以 毛大可 為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須獺祭乃成。’” ********* 《龍鳳》:“至于以鳳比 孔子 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為什麼從未成為詞章家‘獺祭’的資料。”
“獺祭魚”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與自然觀察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獺祭魚”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描述孟春時節“獺祭魚,鴻雁來”的自然現象。字面意為水獺捕魚後,将魚整齊排列在岸邊,如同人類祭祀時陳列供品,故稱“祭魚”。
物候意義
作為“七十二物候”中雨水節氣的初候(約公曆2月18-22日),象征春季萬物複蘇。古人認為水獺通過“祭魚”感恩自然饋贈,提醒人類萬物源于天地造化,而非僅憑自身努力。
文學比喻
引申為“堆砌典故”的創作方式。如唐代李商隱作詩時旁征博引,被戲稱“獺祭魚”,暗指其文風繁複。
動物學研究表明,水獺的“祭魚”行為實為本能或生存習性:
古人借此現象強調對自然的敬畏:人類所獲資源本質是天地所賜,需以謙卑之心對待萬物。這一理念至今仍具生态倫理價值。
“獺祭魚”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獺兔(即水獺)悲傷地祭祀魚,用來比喻人因事物虧欠而悲傷或感慨。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獺(動物的名稱)+祭(動詞,指做祭祀)+魚(動物的名稱)。它的筆畫數分别為:獺(12畫)+祭(9畫)+魚(8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猜測與中國古代的祭祀習俗有關。獺兔通常生活在水邊,它們以魚為食。有時,當它們無法捕獲足夠的魚時,會感到悲傷。人們可能通過觀察獺兔的行為,将其比作人因無法獲得所需而感到悲傷。
《獺祭魚》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獺祭魚」。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這個成語可以寫作「獺祭魚」。當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寫法也會有所變化。
這個成語在古代并沒有固定的例句,但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它來形容人因為失去或無法得到某種東西而感到悲傷、痛惜:
例句1:他望着袋鼠被抓走的背景,猶如獺祭魚般的悲痛湧上心頭。 例句2:站在破敗的廢墟前,他感到一種獺祭魚般的無奈和失落。
這個成語的一些相關組詞有: 組詞1:魚躍獺居(形容水中的動物自由自在地活動); 組詞2:獺兔同居(指不同種類的動物和諧相處)。
近義詞:無
反義詞:順遂如魚得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