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西北。相傳為 西晉 末 晉元帝 與 彭城 等五王南渡 長江 登岸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辭院》:“ 幕府山 蠟檄星馳, 五馬渡 樓船飛滾。”參見“ 五馬渡江 ”。
“五馬渡”是江蘇省南京市的一處曆史地名,位于幕府山北麓的江邊(今屬幕燕濱江風貌區),其名稱與西晉末年的重大曆史事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五馬渡地處南京市西北部,長江南岸,緊鄰幕府山。此處原為古代渡口,現為濱江文化景觀帶的一部分。
西晉末年,因“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陷入戰亂。公元307年,琅琊王司馬睿與其他四位宗室成員(包括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在王導建議下南渡長江,于五馬渡登岸,遷至建康(今南京)。公元317年,司馬睿在此稱帝,建立東晉王朝,史稱晉元帝。
五馬渡标志着中原政權南遷的開端,有“五馬渡江去,一馬化為龍”的民謠流傳,暗喻司馬睿建立東晉的曆史轉折。後世文人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亦提及此地,突顯其軍事與政治象征意義。
現今五馬渡廣場設有五匹駿馬雕塑,其中領頭的馬化為龍形,再現曆史傳說,成為南京濱江文旅地标。幕燕濱江風貌區整合了自然景觀與曆史遺迹,吸引遊客探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金陵古迹圖考》等文獻,或實地考察幕府山周邊景觀。
《五馬渡》是指曆史上的一個故事和典故,它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場戰役,意為五匹馬一起渡過河流。
《五馬渡》的部首為“馬”,筆畫數為十二畫。
《五馬渡》的故事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典籍《三國演義》,是其中的一個著名典故。
《五馬渡》的繁體為「五馬渡」。
在古時候使用的漢字寫法中,「馬」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1. 他勇敢地帶領着五馬渡過了狂暴的河流。
2. 五馬渡的故事一直鼓舞着我們勇往直前。
1. 渡江:指渡過江河。
2. 五步之才:形容人才不足。
3. 江心血雨:形容慘烈的戰鬥。
4. 渡世:指穿越生死之間。
5. 大渡河:指中國四川境内的一條大河。
渡河、渡江、攜手渡過
阻攔、抵擋、隔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