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青色。相傳 南唐 後主 李煜 的宮女染衣作淺碧色,經露水濕染,顔色更好,故名。 五代 無名氏 《五國故事》卷上:“天水碧,因 煜 之内人染碧,夕露於中庭,為露所染,其色特好,遂名之。”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昔 江南 李重光 ,染帛多為天水碧。” 元 劉因 《薔薇》詩:“色染 女真 黃,露凝天水碧。”
“天水碧”是中國古代對一種淺青色的雅稱,其名稱與染色工藝及文學意象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天水碧”是古代絲帛染色工藝的名稱,特指淺青色或淺碧色。據史料記載,這一顔色得名于南唐後主李煜的宮女或妃嫔:她們在染制衣物時,将未完全染好的絲帛晾于室外,經夜露浸潤後,意外呈現出清透的碧色,色澤更為鮮亮。此染色法後被廣泛效仿,并以“天水碧”命名(“天水”可能暗指天然露水或李煜的郡望)。
該詞常見于詩詞中,如:
“天水碧”不僅是一種色彩名稱,更被賦予詩意與哲理,常隱喻自然天成之美或無心插柳的驚喜成果。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染色工藝細節,可查閱《宋史·南唐世家》或歐陽修詞集等文獻。
《天水碧》是一個成語,形容天空湛藍,像寶石一樣晶瑩剔透。
《天水碧》的部首是日,拆分為「白水土」三個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3畫。
《天水碧》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二》一書中。
《天水碧》的繁體字為「天水碧」。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天水碧」可以寫作「天水碧」、「天水碧」等。
今天的天空如此湛藍,仿佛天水碧一般美麗。
組詞:天空、湛藍、寶石、晶瑩、剔透。
近義詞:晴朗、碧空、蔚藍。
反義詞:陰天、烏雲密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