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鲈脍的意思、鲈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鲈脍的解釋

亦作“ 鱸鱠 ”。鲈魚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芋羹真底可,鱸膾漫勞思。” 元 朱希晦 《和韻簡天則上天》:“故鄉鱸鱠牽歸思,近砌蛩聲攪夜眠。” 明 王世貞 《送顧舍人使金陵還松江》詩:“汝豈因鱸膾,吾曾識鳳毛。” 清 陳夢雷 《秋興》詩之八:“當年起草侍明光,鱸鱠娛親請尚方。”參見“ 鱸魚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鲈脍(lú kuài)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特指切細的新鮮鲈魚肉。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因西晉文學家張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而成為士人寄托鄉愁、表達歸隱之志的經典意象。

從詞義結構分析,“鲈”指代鲈魚,屬鲈形目魚類,肉質鮮美;“脍”為會意字,本義指切細的肉食,《論語·鄉黨》即有“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記載。二字組合後,既包含具體食材屬性,又承載着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語境中,鲈脍常與“莼羹”并稱,如《世說新語·識鑒》載張翰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遂辭官歸鄉。宋代蘇轼《水龍吟》中“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更深化了這一意象的隱逸内涵。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詩詞賞析及飲食文化研究,如《中國烹饪史稿》考證古代鲈脍需佐以金橙醬調味。

網絡擴展解釋

“鲈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ú kuài,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指用鲈魚切成的細片(即“脍”),特指江南地區的特色菜肴。該詞亦作“鲈鲙”“鲈魚脍”,常與“莼羹”并稱,如“莼羹鲈脍”。

  2. 文化意象
    源于《世說新語》中“張翰思鲈”的典故:西晉張翰因思念家鄉的菰菜、莼羹、鲈魚脍,辭官歸隱。後世以“鲈脍”象征思鄉之情或歸隱之志,稱為“莼鲈之思”。


文學引用與用法


延伸意義


“鲈脍”既是具體菜肴,更是文化符號,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鄉土和自由生活的深切情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世說新語》《晉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蓮辨味彪煥鄙旅不好稱傳城衛乘查春念粗糖點射頂望端簡撫柔高弦工段長狗矢光餅龜藏六詭曲禾石懷材佪佪壺漏建安骨建都踦履鲸波鼍浪津涘金鴉駿異客思空幻連旗淪碎猡猓倮獸帽套鮎緣竹杷柄破瓦頽垣琪琚氣茂擎托敧器上官體石隖識相受氣包雙線行束帛加琮舒凫跾跾宿妝殷燙發同職萬宇委托書悟心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