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鲈脍的意思、鲈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鲈脍的解釋

亦作“ 鱸鱠 ”。鲈魚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芋羹真底可,鱸膾漫勞思。” 元 朱希晦 《和韻簡天則上天》:“故鄉鱸鱠牽歸思,近砌蛩聲攪夜眠。” 明 王世貞 《送顧舍人使金陵還松江》詩:“汝豈因鱸膾,吾曾識鳳毛。” 清 陳夢雷 《秋興》詩之八:“當年起草侍明光,鱸鱠娛親請尚方。”參見“ 鱸魚膾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鲈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ú kuài,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指用鲈魚切成的細片(即“脍”),特指江南地區的特色菜肴。該詞亦作“鲈鲙”“鲈魚脍”,常與“莼羹”并稱,如“莼羹鲈脍”。

  2. 文化意象
    源于《世說新語》中“張翰思鲈”的典故:西晉張翰因思念家鄉的菰菜、莼羹、鲈魚脍,辭官歸隱。後世以“鲈脍”象征思鄉之情或歸隱之志,稱為“莼鲈之思”。


文學引用與用法


延伸意義


“鲈脍”既是具體菜肴,更是文化符號,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鄉土和自由生活的深切情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世說新語》《晉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鲈脍的意思

鲈脍(lú ku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指代一種美味的魚肉,也可以泛指佳肴、美食。

拆分部首和筆畫

鲈脍的部首是魚(魚)字旁,具體的拆分部首是魚頭加左肉右火,整個字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鲈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文獻中,已經有記載提到人們将鲈魚加工成美食的情況。

繁體

鲈脍的繁體字為鱸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中,鲈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具體古代寫法的文獻資料并不容易找到。因此,在現代使用中,我們常用的是現代标準字形。

例句

1. 今天晚餐我們品嘗了一道美味的鲈脍,鮮嫩可口。

2. 讓我們一起享受這份精緻的鲈脍吧。

組詞

鲈脍是獨立的詞語,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

魚肉、佳肴、美食等可以作為鲈脍的近義詞。

反義詞

不美味的食物、粗俗的飲食等可以作為鲈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