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旁觀的意思、旁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旁觀的解釋

[look on] 從旁觀察

袖手旁觀

詳細解釋

(1).廣泛觀察。《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 明 陸深 《<停骖錄>摘抄續》:“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

(2).指浏覽。《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爹爹嚴命,限兒的書都看了,題目都做完了,但有餘力旁觀子史。”

(3).從旁觀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旁觀忽然心裡難過,趁有她們在屋,便走了出去。”

(4).在旁邊看的人。 宋 楊萬裡 《賀永守沉侍郎德和啟》:“犯忌諱以直前,旁觀喪膽;吐忠嘉而徑去,曾不顧身。”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哭泣哀痛,旁觀無不動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旁觀”是漢語中常見的複合動詞,由“旁”與“觀”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核心含義為“在事情發生的現場,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而不參與”。從詞性結構分析,“旁”作狀語修飾動詞“觀”,體現動作發生的方位特征,屬于偏正式合成詞。

在語義演變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原指“從側面觀察”,後引申出“不介入事件”的中立态度,如《漢書·賈誼傳》中“旁觀者審”即強調局外觀察的客觀性。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描述兩類場景:一是指物理空間的觀察行為(如“旁觀比賽”),二是比喻社會事件中的中立立場(如“袖手旁觀”)。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靜觀”“觀望”,反義詞則為“參與”“介入”。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漢語應用詞典》特别區分了“旁觀”與“觀看”的差異:前者強調主體與事件的距離感,後者僅側重視覺感知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旁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以第三方的身份觀察事件或行為,不直接參與其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引申義與用法

3.相關成語與俗語

4.使用注意事項

5.應用場景舉例

總結來說,“旁觀”強調觀察與不介入的狀态,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情感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傲睨萬物八月春蓓蕾蔔林不請之友蒼煙柴桑主垂柳出岫摧崣雕墜诋叱董逃歌分斷風後噶霏幹烈趕面杖果農海納百川豪氣元龍話流黃驢戶役箭槀降緻禁要琅珰纜樁詈诘籠餅隆振輪窯馬蜂馬褂麥月滿園春色枿枝奴隸盤程菩薩魚乾谿取轄投井聲希味淡士禮暑期聳肩曲背藤椅條約投影挖洞僞人瘟鬼五精舍吳謡鄉試年線坯子顯器小往大來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