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明的意思、膏明的詳細解釋
膏明的解釋
膏火照明。語出《漢書·龔勝傳》:“薰以香 * ,膏以明自銷。”謂薰草因有香氣而招緻焚燒,膏火因能照明而招緻銷毀。後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為而自招其禍。 唐 孟郊 《吊元魯山》詩之五:“血誓竟訛繆,膏明易煎蒸。” 唐 白居易 《歲暮》詩:“膏明自爇緣多事,雁默先烹為不才。”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木直終難怨,膏明隻自煎。”參見“ 膏火自煎 ”。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網絡擴展解釋
“膏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膏明”最初指膏火照明(膏:油脂,古代用作燃料),出自《漢書·龔勝傳》中的典故:“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
- 字面解釋:薰草因香氣被焚燒,膏火因照明被消耗,比喻事物因自身特性導緻消亡。
- 引申義:後多用于形容人因才華、作為或品性而招緻禍患,即“因才招禍”或“因行緻災”。
二、文學引用與深化
唐代詩人常以此詞表達對命運的感慨:
- 孟郊《吊元魯山》:“血誓竟訛繆,膏明易煎蒸”,暗喻誓言易毀,才華反成負累。
- 白居易《歲暮》:“膏明自爇緣多事,雁默先烹為不才”,通過對比“膏明”與“雁默”,探讨“有為者招禍、無為者避害”的處世矛盾。
- 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木直終難怨,膏明隻自煎”,強調剛直與才華可能帶來自我犧牲。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少數資料(如)提到“膏明”形容才智出衆,可能與《左傳》“膏斯明于夜”的典故相關,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流解釋仍以“自招禍患”為主。
“膏明”的核心寓意是事物因自身特質導緻消亡,人因才能或作為招緻災禍,常用于古典詩文表達對命運的反思。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及唐代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明》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是指光亮明晰的樣子。下面是對《膏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
《膏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膏(⺼、膠肉)和明(日、月)。其中,“膏”部首表示身體的肌肉,而“明”部首則表示光亮、清晰。
《膏明》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說法。根據某些文獻,它可能源自《左傳》中的一段描述,意為心胸寬廣、謀略高明。另一種說法認為,“膏明”取自《三國演義》,形容人物劉備聰明能幹、高尚豁達。
在繁體字中,膏明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膏明的寫法也與現代相似,除了可能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和變體。
下面是一個例句:“他的思路膏明,總能看清問題的本質。”
與《膏明》相關的組詞有:“膏肓”(形容心胸開闊,有胸懷)、“明白”(理解事理清楚)、“明了”(明白、了解)、“明亮”(光亮的)等。
近義詞包括:“聰慧”、“聰明”、“睿智”等詞語,它們都形容了智慧和思維的清晰。
反義詞可能包括:“愚昧”、“糊塗”、“迷糊”等,這些詞形容了思維不清晰、不聰明的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可以再給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