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winged steed] 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裡。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千裡馬常有。——唐· 韓愈《雜說》
然後有千裡馬。
(1).日行千裡的駿馬。《戰國策·燕策一》:“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裡馬者,三年不能得。”《史記·匈奴列傳》:“千裡馬, 匈奴 寶馬也。” 唐 韓愈 《雜說》:“世有 伯樂 ,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 伯樂 不常有。”
(2).指遠行之馬。《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六日》:“發 閩 中家書一封,編己字三號,由 福州 客商千裡馬帶去。”
(3).比喻難得的人才。 陳登科 等《徐悲鴻》第二章二八:“ 徐悲鴻 擺着手:‘不要恭維!我雖非 伯樂 ,可 白石 先生真是千裡馬,決不能骈死于槽枥之中!’” 黃虹堅 《勇退》:“主任也半開玩笑地回答:‘哎呀,咱倆感覺一樣,諸位 伯樂 幫幫忙找匹千裡馬替我拉拉車吧!’”
(4).草鞋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服器一·草鞋》:“﹝釋名﹞草屨,屩,不借,千裡馬。”
“千裡馬”一詞的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字面意義
原指日行千裡的駿馬,古代傳說中能在一日内奔跑極遠距離的良馬。據史料記載,部分良馬實際可達到單日行進約298公裡的能力(按古代度量衡計算)。
曆史考證
古代“千裡”為虛數,形容馬匹速度極快,但中國曆史上确實存在接近此标準的良馬。後世因度量衡變化及實際觀測減少,逐漸演變為象征性概念。
核心比喻
現多用于比喻傑出人才,尤其指有潛力的青少年。例如韓愈《雜說》名句“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強調人才需要被發現和培養。
現代延伸
該詞衍生出“伯樂相馬”等成語,形成人才識别與培養的經典文化意象,常見于教育、職場等領域的激勵語境。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4、6等來源。
千裡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它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形容千裡馬是稀有且高貴的存在。
千裡馬的拆分部首是馬,它是由十點水和三點木組成的。
千裡馬的筆畫是8畫,其中千字有3畫,裡字有7畫,馬字有10畫。
千裡馬一詞最早出現在《列子》這本書中,具體來說是出自于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楚國有人要去買馬,雇了一個買馬專家。這位買馬專家要求找到一匹千裡馬。後來,經過漫長的尋找,終于找到了一匹具有卓越才能的馬,結果被齊宣王給弄丢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稀有而珍貴,一旦遇到應該好好珍惜。
千裡馬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千裏馬」。
在古代,千裡馬的寫法可能會根據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基本上是使用馬的字形加上千和裡兩個字作為修飾。
1. 這位科技領域的研究者被認為是真正的千裡馬。
2. 千裡馬僅有極少數,真正具備卓越才能的人實在是太珍貴了。
1. 千裡馬躍馬揚鞭
2. 千裡馬陪馬神
3. 千裡馬迎門戶
卓越人才、稀有天才、非凡之才
跛馬、庸才、無能之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