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禍殃;沒有罪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子必來,我受,其無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鄒陽 之説 吳梁 ,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矣。”《清史稿·後妃傳·太祖繼妃富察氏》:“今我順天命,安疆土。彼糾九國以虐無咎之人,天不佑也。”
(1).無災禍;無過失。《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孔穎達 疏:“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宣缪姜》:“終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
(2).謂過由自取,無所怨咎。《易·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孔穎達 疏:“哀嗟自己所緻,無所怨咎,故曰無咎也。”
“無咎”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無咎”指沒有過失、災禍或罪責。由“無”(沒有)與“咎”(過錯、災禍)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行為或事态未引發負面後果。如《左傳》中“子必來,我受,其無咎”即表達對無災禍的肯定。
在《周易》中,“無咎”是卦爻辭常見斷語,包含兩層深意:
與“無罪”“無過”等詞相比,“無咎”更強調主觀能動性,即通過自我約束或理性判斷達到無過失狀态。例如《道德經》将“咎”與貪欲關聯,暗示“無咎”需通過知足實現。
注:如需深入典籍例證,可參考《周易》相關注釋或漢典網(來源)。
無咎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沒有罪過或沒有責備。它以正直無咎的原則,用以表達沒有遭受任何責備或懲罰的狀态。
無咎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七劃。
無咎最早出現在《周易》中“無咎悔亡,不遠復。”意為沒有罪過,就沒有後悔,不會走遠。後來被廣泛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文中。
無咎的繁體寫法為「無咎」。
在古代,無咎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毋咎」,也就是用「毋」代替「無」。
1. 在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放心,你沒有任何過錯,你是無咎的。
2. 他堅守原則,不希望有任何人因為他的錯誤而受到任何無咎。
無咎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無咎者(沒有罪過的人)、無咎牌(表示無罪的證據)、無咎心态(沒有過錯的思維狀态)等。
近義詞:無罪、無過、無過錯
反義詞:有過、有罪、有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