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缺失。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詩人之風,頓已缺喪。”
“缺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單字拆解:
語境特點:
主要見于南朝梁代锺嵘的《詩品》,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锺嵘通過“缺喪”一詞批評當時詩歌創作偏離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品》的文學觀點或南朝文學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文學史研究資料。
缺喪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缺部和喪部。缺字部由纟(納)和欠組成,表示不完整、有欠缺的意思;喪字部由亻(人)和喪組成,表示喪失、失去的意思。
缺喪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後來發展為現代漢語彙,它的繁體字為缺喪。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缺喪并沒有獨立的寫法,而是由缺字和喪字分别寫出來。缺字的古代寫法是纍,而喪字的古代寫法是喪。
以下是一些使用缺喪的例句:
1. 這個作品讓人感到缺喪,缺少了一些關鍵的元素。
2. 這場災難使整個國家都處于喪亡的狀态下,每個人都感到無比缺喪。
缺喪這個詞彙常常與其他詞彙結合形成組詞,例如:
1. 缺乏:表示不足、不充分的意思。
2. 缺陷:表示不完善、有瑕疵的意思。
3. 喪失:表示失去、遺失的意思。
缺喪的反義詞是完整、完善,近義詞是不足、欠缺。
綜上所述,缺喪是一個由缺字部和喪字部組成的漢字,表示不完整、有欠缺的意思。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獨立的寫法,而是由缺字和喪字分别寫出來。在現代漢語中,它常與其他詞彙結合形成組詞,例如缺乏、缺陷、喪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