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喪的意思、缺喪的詳細解釋
缺喪的解釋
猶缺失。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詩人之風,頓已缺喪。”
詞語分解
- 缺的解釋 缺 ē 不夠: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殘破:缺點。缺口。缺陷。 空額(指職位):缺額。補缺。 該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餘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專業解析
缺喪(quē sàng)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古籍用例解析:
一、核心釋義
-
缺失與消亡
指事物缺損、遺失或消亡的狀态。《漢語大詞典》釋為:“缺損;散失。” 強調原有事物的減損或消失,多用于抽象概念(如禮制、道德)或具體物件的遺失。
例:《禮記·祭義》載:“禮樂缺喪,則刑罰不中。” 此處指禮樂制度的崩壞缺失。
-
特指禮制荒廢
在古代文獻中常特指社會禮法、倫理規範的衰敗。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提及:“邦國缺喪,則攝位代言”,指向國家禮法體系的失序。
二、語源與結構分析
三、消亡原因
該詞在隋唐後逐漸罕用,原因包括:
- 語義分化:後世多用“缺失”“消亡”“廢弛”等詞替代其細分含義;
- 語境局限:其使用高度依附于先秦禮制文化背景,隨時代變遷而自然淘汰。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第7卷第102頁。
-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ISBN 978-7-101-00137-1,卷四十八。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2278-0。
網絡擴展解釋
“缺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quē sàng(注音:ㄑㄩㄝ ㄙㄤˋ)
- 含義:指缺失、喪失,多用于描述某種傳統、風氣或精神的衰落或中斷。例如南朝梁代文學評論家锺嵘在《詩品·總論》中提到:“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意指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逐漸消失。
二、詞義分析
-
單字拆解:
- 缺:本義為不足、缺少,如“缺乏”“缺口”;
- 喪:指失去、消亡,如“喪失”“喪亡”。
- 組合後強調因缺失而導緻某種事物(如文化、精神)的消亡。
-
語境特點:
-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評論中,帶有對傳統斷裂的惋惜色彩;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古語詞彙。
三、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南朝梁代锺嵘的《詩品》,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锺嵘通過“缺喪”一詞批評當時詩歌創作偏離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
四、相關拓展
- 近義詞:缺失、衰微、斷絕;
- 反義詞:傳承、延續、興盛。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品》的文學觀點或南朝文學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文學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鄙野不會得韔弓城鋪傳道淳燿德高望尊東封凍死凡薄燔書阬儒風靡一時偾軍粉面朱唇婦姑谷公橫楣後生可畏懷玺溷鼠彟矩甲坊署計參計出無奈京錢競絿劇黠開晴姱名來勢老雕雷電裂牙孟贲門皂鳴攻明輝挪用拍檔錢樹清啭桑林瑟瑟審形深阻市朝使旃鼠雀之牙貼書外館尪怯妄心未詳圍腰文備物阜民豐無苦圬者現期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