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桐華布的意思、桐華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桐華布的解釋

《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賢 注引《廣志》:“梧桐有白者, 剽國 有桐木,其華有白毳,取其毳淹漬,緝織以為布。”後因以稱梧桐花細毛織成的布為“桐華布”或“桐木布”。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國 ……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及賣與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贈潤卿博士》詩:“桐木布溫吟倦後,桃花飯熟醉醒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桐華布(tóng huá bù)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古代紡織品,特指以木棉(古稱“桐木”或“梧桐木”)纖維織成的布匹。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與本義

“桐華布”中“桐”指木棉樹(非現代梧桐),古稱其花絮為“桐華”;“布”即織物。該詞最早見于東漢《說文解字》:“緤,細布也……或曰桐華布。”表明其本質為木棉纖維織造的細布。


二、工藝與特征

  1. 原料特性

    木棉果實内絮輕軟如絲,古人采集其絮紡線織布。晉代《華陽國志》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描述其潔白、耐磨的特性。

  2. 織造技藝

    唐代《通典》提及西南地區“以桐華織為布,幅員三尺” ,說明其工藝具有地域性,且成品幅寬有定制。


三、曆史與文化意義

桐華布在漢晉時期是南方少數民族的貢品。《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哀牢夷地區“有桐華布,織成文章如绫錦” ,表明其紋飾精美,堪比絲綢。唐宋文獻中,桐華布逐漸被“吉貝”(梵語音譯)替代,成為棉布統稱,反映紡織原料的演變。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權威版本來源供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桐華布是中國古代一種以梧桐花纖維為原料制成的紡織品,具有以下特點及曆史背景:

1. 詞源與曆史背景

桐華布最早記載于東漢時期《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了古代哀牢國(今雲南永昌地區)利用當地梧桐花纖維織布的傳統。晉代《華陽國志》補充記載其「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說明該布料幅面寬大且具備抗污特性。

2. 制作工藝

• 原料:取自梧桐花絮中的白色絨毛(白毳)
• 工序:采集後經浸泡處理(淹漬),再紡織成布
• 産地:主要分布于古代永昌郡(今雲南保山一帶)

3. 特性與用途

• 物理特性:質地潔白柔軟,抗污性強
• 文化用途:古代用于覆蓋逝者遺體,後發展為可日常穿着或售賣的布料
• 文學意象:唐代皮日休詩句「桐木布溫吟倦後」印證其作為文人雅士服飾的記載

4. 文獻地位

該詞條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華陽國志》等多部典籍,反映了古代西南邊疆地區紡織技術的發展,以及中原王朝對邊疆物産的認知記錄。

注:該織物現已失傳,相關研究主要依托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如需更詳細文獻原文,可查閱《後漢書》卷八十六或《華陽國志》卷四。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領階層百媚千嬌撥落常設長征扠腰凸肚春詞大才榱槃誕發黨棍稻粱返璧瘋子院分身将府囊伏事陔夏幹祈感言高京孤兒救祖記韓檠黑雨花蕊兼合霁波極崇竭力敬遜撅撒空見姱嫮六出花六郡流僈隴陰樓閣陋拙鲈脍馬褥子蝱蠅名分明于治亂拿辦蹑寇暖蒸蒸噴沫普遍性绮錯榕海僧伽羅磨商吹閃石誓表四律五論投命瓦房危露獻飲脅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