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賢 注引《廣志》:“梧桐有白者, 剽國 有桐木,其華有白毳,取其毳淹漬,緝織以為布。”後因以稱梧桐花細毛織成的布為“桐華布”或“桐木布”。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國 ……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及賣與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贈潤卿博士》詩:“桐木布溫吟倦後,桃花飯熟醉醒前。”
桐華布是中國古代一種以梧桐花纖維為原料制成的紡織品,具有以下特點及曆史背景:
桐華布最早記載于東漢時期《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了古代哀牢國(今雲南永昌地區)利用當地梧桐花纖維織布的傳統。晉代《華陽國志》補充記載其「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說明該布料幅面寬大且具備抗污特性。
• 原料:取自梧桐花絮中的白色絨毛(白毳)
• 工序:采集後經浸泡處理(淹漬),再紡織成布
• 産地:主要分布于古代永昌郡(今雲南保山一帶)
• 物理特性:質地潔白柔軟,抗污性強
• 文化用途:古代用于覆蓋逝者遺體,後發展為可日常穿着或售賣的布料
• 文學意象:唐代皮日休詩句「桐木布溫吟倦後」印證其作為文人雅士服飾的記載
該詞條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華陽國志》等多部典籍,反映了古代西南邊疆地區紡織技術的發展,以及中原王朝對邊疆物産的認知記錄。
注:該織物現已失傳,相關研究主要依托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如需更詳細文獻原文,可查閱《後漢書》卷八十六或《華陽國志》卷四。
《桐華布》是指一種傳統的中國紡織品,通常由桐樹纖維織成,質地輕薄而柔軟,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它以其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花紋設計而聞名,廣泛用于制作衣物、家居用品等。
《桐華布》的拆分部首為木和巾(布),它的筆畫數是9。
《桐華布》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書法家的作品《說文解字》。桐樹是一種常見的樹木,它的纖維被用來制造布料,因為其柔軟透氣的特性,所以被稱為桐華布。
《桐華布》的繁體字為「桐華布」。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桐華布》在古代的書寫形式為「桐華布」,字體更加簡練,并且使用傳統的毛筆書寫。
1. 他穿着一件傳統的桐華布衣服,在夏天保持了涼爽舒適的感覺。
2. 這塊桐華布用來制作窗簾非常合適,既美觀又實用。
1. 桐華:指桐樹的花朵。
2. 布料:指用紡織物制成的材料。
3. 紡織品:指用紡織工藝制成的各種織物。
1. 桐樹紡:指使用桐樹纖維制成的紡織品。
2. 桐絲布:指由桐絲織成的布料。
1. 毛布:指由毛纖維制成的布料,質感較厚重。
2. 麻布:指由麻纖維制成的布料,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