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離俗的意思、避世離俗的詳細解釋
避世離俗的解釋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漢 王充 《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 長沮 、 桀溺 之類也。” 章炳麟 《訄書·原變》:“山林之士,避世離俗以為亢者,其侏張不羣,與夫貪墨傭駑之役夫,誠相去遠矣。”
詞語分解
- 避世的解釋 離世隱居,避免和外界接觸詳細解釋逃避塵世;逃避亂世。《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後漢書·儒林傳上·窪丹》:“ 王莽 時,常避世教授,專志不仕,徒衆數百人。” 唐 李
- 離俗的解釋 .避開俗世。謂隱居。《韓非子·有度》:“離俗隱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謂義。”《淮南子·人間訓》:“ 單豹 倍世離俗,巖居谷飲,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顔色。”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
網絡擴展解釋
“避世離俗”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逃避紛擾的世俗生活,追求超脫凡塵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遠離塵世喧嚣,脫離世俗牽絆,追求清淨無擾的生活狀态。
- 詞性結構: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或定語,感情色彩為中性。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定賢》,“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以春秋隱士長沮、桀溺為例,形容不慕名利、隱居避世之人。
- 曆史典故:孔子周遊列國時,其弟子子路曾偶遇隱士長沮、桀溺,兩人拒絕透露渡口位置,表現出對世俗事務的疏離态度,成為該成語的典型例證。
三、使用場景
- 生活方式:形容歸隱山林、田園等幽靜之地,如“他晚年避世離俗,獨居山中”。
- 精神追求:指内心超脫,不受外界紛擾,如“藝術家通過創作實現避世離俗”。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避世絕俗、超然物外。
- 反義詞:趨炎附勢、隨波逐流。
五、示例引用
章炳麟《訄書·原變》曾用“山林之士,避世離俗以為亢者”描述隱士的孤高品行。
該成語既可用于描述具體的隱居行為,也可表達對精神自由的向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出世”境界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世離俗,這個詞是指遠離世俗的生活,過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避(辶/⻌)+世(一)+離(禸)+俗(亻/⺅)。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避世離俗分别是避世離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仍然指的是遠離世俗。
下面是一些關于避世離俗的例句:
1. 他選擇在山中建了一個小屋,避世離俗。
2. 她喜歡獨自散步在海邊,享受避世離俗的感覺。
關于避世離俗的組詞,可以有遁世、遁入空門、隱居等詞語。這些詞都與避世離俗的意義相近,描述了遠離繁雜世俗的生活方式。
至于避世離俗的反義詞,可以是沉溺世俗、追逐名利等詞語。這些詞與避世離俗的意義相反,描述了追求物質享受和社會地位等世俗追求的生活方式。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