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遷海的意思、遷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遷海的解釋

清 初為防 台灣 鄭成功 的抗 清 軍,強令 福建 、 廣東 等沿海居民内遷,距海三十裡(一說五十裡),不準人居住。其議發于 鄭氏 降臣 黃梧 ,至 施烺 始行,民有越出界外者概處死刑,至 雍正 六年其禁稍弛,界外漸有居民。參閱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地語·遷海》、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遷海”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含義,主要指向中國明清之際的一項重大政策。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的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遷海(qiān hǎi)

指清政府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内遷的政策。該政策要求沿海居民放棄原有家園,向内陸遷移一定距離,旨在切斷沿海民衆與抗清勢力(如鄭成功部)的聯繫,鞏固清朝統治。

出處與引證:

  1. 《辭海》(第七版):

    “清初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等抗清力量,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間,強令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内遷數十裡,設界禁止出海,史稱‘遷海’。”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遷海,即‘遷界禁海’。清初為防鄭成功反清武裝,劃定瀕海範圍,勒令居民遷入内地,并嚴禁船隻出海。”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過程

  1. 政策起源:

    1661年(順治十八年),清廷頒布《遷海令》,要求從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内遷30-50裡,房屋田宅盡毀,形成“無人區”作為隔離帶。

  2. 目的:

    切斷沿海民衆對鄭成功海上勢力的物資補給和信息傳遞,瓦解反清力量的經濟基礎。

  3. 範圍與影響:

    涉及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五省,數百萬民衆流離失所,漁業、鹽業、貿易遭受毀滅性打擊,史稱“庚子播遷”。


三、社會影響與廢除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清史稿·世祖本紀》:

    記載順治十八年遷海令的頒布背景及實施範圍。

  2. 顧誠《南明史》:

    分析遷海政策對鄭成功勢力的壓制作用及社會代價(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陳梧桐《明清易代史事研究》:

    詳述遷海令的執行過程與民生後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五、現代釋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遷海”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特指清初這一事件。部分方言中亦引申為“被迫離開故土”的象征性表達,但此用法非主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線上可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遷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區分:

一、作為曆史事件(主要含義)

遷海指清初為切斷沿海居民與鄭成功抗清勢力的聯繫,強制實施的沿海居民内遷政策,又稱“遷界”或“遷海令”。

  1. 背景
    • 順治年間(1650年代),鄭成功以東南沿海為基地多次北伐,清廷為削弱其資源補給,采納降臣黃梧建議,實施“堅壁清野”策略。
  2. 實施範圍與措施
    • 範圍:山東至廣東沿海,福建、廣東受影響最深。
    • 内容:強令居民内遷30-50裡(不同地區标準不一),焚毀界外房屋、船隻,設界碑與駐軍,越界者處死。
  3. 影響
    • 民生災難:沿海經濟(漁業、鹽業、貿易)崩潰,居民流離失所,死亡人數達數十萬,史載“死亡載道”“墳墓無主”。
    • 生态破壞:土地荒廢,城鎮人口銳減近半,航海貿易長期停滞。
  4. 終止
    • 康熙八年(1669年)局部複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面終止。

二、作為成語(引申義)

遷海原指移居沿海地區,後引申為“離開故土至陌生環境謀生”,強調背井離鄉的艱難。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或口語,與曆史事件含義需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遷海令的具體案例(如廣東潮州蔡氏族譜記錄),可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半坡遺址保甯北卷變現殘羹冷飯側言常居摻落恥與哙伍處士星出主賜奠大小夏侯低小耳染目濡複工婦女運動該歪工食海洋監視衛星纥纥闳整回納回應活鱗矯勁記列雞鳴狗盜鏡匣謹悌刻察剌梅勵聲流言風語洛食蘆人麥秀兩歧髦彥梅犀面審民用内和牛鬼少年跑搭炮打燈盆菜平成遒絶七真堂屍鄉翁矢忠不二脫脫土硃瓦衣武騎相憶閑息先賢夏徵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