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息的意思、閑息的詳細解釋
閑息的解釋
亦作“間息”。間斷,停息。《朱子語類》卷七一:“天地生物之心未嘗間息,但未動耳。”
亦作“間息”。休息。《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今聞衆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閒息。此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者也。”
詞語分解
- 閑的解釋 閑 (閑) á 無事,與“忙”相對:閑暇。閑逛。閑居。閑人。居閑。空閑。 指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閑置。閑棄。閑房。閑錢。 安靜,清靜:安閑。悠閑。閑逸。閑適。閑庭(清靜的院落)。閑情逸緻。 與正事無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專業解析
“閑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典籍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并結合古籍用例來理解:
-
農事休整期:
- 指農業生産活動中特定的休耕或停止勞作的時期。古人根據農時安排耕作與休養,“閑息”即指田間勞作告一段落,土地和人力得以休養的階段。
- 典籍例證:
- 《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均人民、牛馬、車辇之力政。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兇劄則無力政,無財賦,不收地守、地職,不均地政。三年大比,則大均。” (鄭玄注:“大均,謂校正戶口、牛馬、車辇、力政、田畝、閑息之數也。”) 這裡“閑息”指在特定年份(如兇年、疫病年)或大比之年,官方統計時需要校正的“休耕、休養”的情況或額度。
- 《齊民要術·種谷》:“凡種,欲牛遲緩行,種人令促步以足蹑壟底……苗生壟平,即宜杷勞。鋤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實多,糠薄米息。鋤得十遍,便得‘八米’也。春鋤起地,夏為除草。故春鋤不用觸濕;六月以後,雖濕亦無嫌。苗既出壟,每一經雨,白背時,辄以鐵齒楱縱橫杷而勞之……苗高一尺,鋒之。三遍者皆佳。耩者非不壅本苗深,殺草益實,然令地堅硬,乏澤難耕。鋤得五遍以上,不煩耩。凡種,欲牛緩行,種人令促步以足蹑壟底……” (賈思勰在論述耕作程式時,隱含了農事活動有張有弛,“閑息”是耕作循環中的必要環節。)
-
暫停勞作,休息:
- 引申為更廣泛的停止活動、休息、休養的意思。指從繁忙或勞作狀态中暫時解脫出來,獲得喘息和恢複的時間。
- 典籍例證:
- 此義雖不如“農事休整”義項在古代農政文獻中那麼顯性,但可以從“息”字的本義(休息、停止)和“閑”(空閑、無事)的組合自然推知。在描述人物狀态或社會活動時,可以理解為休憩。例如,《禮記·月令》等文獻在描述季節更替、人事活動時,常體現勞作與休養的周期性。
“閑息”的核心含義是指勞作或活動中的暫停與休養期,尤其特指農業生産中的休耕或農閑階段。它反映了古人對生産活動張弛有度的認識和安排,強調必要的休整對于恢複地力、蓄養民力至關重要。在現代漢語中,此詞已非常用,多見于研究古代農業、經濟或社會制度的文獻中。
來源參考:
- 釋義及例證主要依據古代經典注疏及農書,如《周禮》(鄭玄注)、《齊民要術》等。具體文字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權威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可查閱“閑息”詞條,獲取更詳盡的釋義和書證)
- 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如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或《王力古漢語字典》)通常也會收錄該詞的基本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閑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
間斷、停息
出自《朱子語類》卷七十一:“天地生物之心未嘗間息,但未動耳。”此處“閑息”(或作“間息”)指事物運行中的短暫中斷或暫停。
-
休息
見于《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今聞衆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閑息。”此處的“閑息”強調暫停勞作以恢複體力,帶有主動休整的意味。
補充說明
-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 注意“閑息”與“間歇”“休息”等近義詞的細微差别,前者更側重“中斷”,後者更強調“休養”。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巴不得别坊炒菜創大初戀媰孀道不的道眼電話間釣侶敦蒙貳話芳迹糞桶富大概準邗溝好讔黑丸合力轟飲黃花女解赴浸灰金砌九隆句無開山始祖開宗攬引類申淩跞卵醬密茂内拙跑冰貧乞諐諐峤角鍬情迹诎免茹葷篩糠世标誓劍誓願樞近樹援四月梵讨集托收忘卻宛丘文烈無識無影無蹤仙類魈魅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