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雞鳴狗盜的意思、雞鳴狗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雞鳴狗盜的解釋

亦作“鷄鳴狗盜”。見“ 雞鳴狗盜 ”。


亦作“ 雞鳴狗盜 ”。亦作“鷄鳴狗盜”。1.學雄雞啼明,裝狗進行偷竊。語本《史記·孟嘗君列傳》:“﹝ 秦昭王 ﹞囚 孟嘗君 ,謀欲殺之。 孟嘗君 使人抵 昭王 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 孟嘗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 秦 獻之 昭王 ,更無他裘。 孟嘗君 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 秦 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 秦王 幸姬。幸姬為言 昭王 , 昭王 釋 孟嘗君 。 孟嘗君 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 關 。夜半至 函谷關 。 秦昭王 後悔出 孟嘗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 至 關 , 關 法雞鳴出客, 孟嘗君 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後用以稱有卑微技能者。《漢書·遊俠傳》:“繇是列國公子……皆藉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清 趙翼 《坐守》詩:“始覺 孟嘗 門下客,雞鳴狗盜亦奇才。” 錢锺書 《圍城》二:“有時得用着她們,這就是 孟嘗君 結交雞鳴狗盜的用意。”

(2).形容行為低下卑劣。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 魯仲連 固不肯與雞鳴狗盜者伍也, 汲長孺 固不肯與奴顔婢膝者齒也。” 徐遲 《牡丹》七:“原來的那個雞鳴狗盜的 南京 政府是毫無意思的,他也沒有能夠取而代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雞鳴狗盜”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成語來源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他的兩位門客通過特殊技能助其脫險:

  1. “狗盜”:一名門客裝狗潛入秦宮,盜取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賄賂秦王寵姬以說情,使孟嘗君獲釋。
  2. “雞鳴”:另一門客在函谷關學雞鳴,騙開城門,使孟嘗君得以趁夜逃脫秦國追捕。

二、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指學雞鳴叫騙人、裝狗偷盜的行為。
  2. 引申義:
    • 貶義:比喻低微卑賤的技能或偷偷摸摸的行為(如、提到“不正當手段”或“社會不齒的行為”)。
    • 中性/辯證義:強調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在關鍵時刻的實用性(如提到“技能的多樣性與實用性”)。

三、用法特點

四、相關典故與文獻

五、文化啟示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才能”的辯證認知:一方面批判低俗手段,另一方面也承認實用主義的價值。例如,孟嘗君不拘一格招納門客,最終化險為夷,常被用來比喻團隊中多樣化能力的重要性。

(如需完整故事細節或更多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雞鳴狗盜》的意思

《雞鳴狗盜》是一個成語,意指偷盜行為的卑劣和不值一提。形容偷竊行為低劣,毫無價值。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雞鳴狗盜》的拆分部首為“鳥”、“犬”,總共有13畫。

來源

《雞鳴狗盜》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中國明代文學家施耐庵的長篇小說《水浒傳》。其中一段描述了魯智深與公孫勝的相遇,魯智深感歎說:“我等一群将門虎子,為他這些雜牌地雷所驅逐,又何足道哉?正所謂狗偷雞肉,夜汲涉水。”意即狗趁雞鳴偷雞肉,夜晚溜水盜取財物。這段話由此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偷盜行為的卑劣。

繁體

繁體字為《雞鳴狗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成語《雞鳴狗盜》的漢字寫法為《雞鳴狗盜》。

例句

他的行為真是雞鳴狗盜,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組詞

雞飛狗跳、狗急跳牆、鳴鑼開道。

近義詞

狗行狼心、狐假虎威、匹夫之勇。

反義詞

英勇善戰、清白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