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迁海的意思、迁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迁海的解释

清 初为防 台湾 郑成功 的抗 清 军,强令 福建 、 广东 等沿海居民内迁,距海三十里(一说五十里),不准人居住。其议发于 郑氏 降臣 黄梧 ,至 施烺 始行,民有越出界外者概处死刑,至 雍正 六年其禁稍弛,界外渐有居民。参阅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地语·迁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迁海”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主要指向中国明清之际的一项重大政策。以下是基于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的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迁海(qiān hǎi)

指清政府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的政策。该政策要求沿海居民放弃原有家园,向内陆迁移一定距离,旨在切断沿海民众与抗清势力(如郑成功部)的联系,巩固清朝统治。

出处与引证:

  1. 《辞海》(第七版):

    “清初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等抗清力量,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间,强令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设界禁止出海,史称‘迁海’。”

  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迁海,即‘迁界禁海’。清初为防郑成功反清武装,划定濒海范围,勒令居民迁入内地,并严禁船只出海。”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过程

  1. 政策起源:

    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颁布《迁海令》,要求从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房屋田宅尽毁,形成“无人区”作为隔离带。

  2. 目的:

    切断沿海民众对郑成功海上势力的物资补给和信息传递,瓦解反清力量的经济基础。

  3. 范围与影响:

    涉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五省,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渔业、盐业、贸易遭受毁灭性打击,史称“庚子播迁”。


三、社会影响与废除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清史稿·世祖本纪》:

    记载顺治十八年迁海令的颁布背景及实施范围。

  2. 顾诚《南明史》:

    分析迁海政策对郑成功势力的压制作用及社会代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陈梧桐《明清易代史事研究》:

    详述迁海令的执行过程与民生后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五、现代释义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迁海”一词多用于历史研究,特指清初这一事件。部分方言中亦引申为“被迫离开故土”的象征性表达,但此用法非主流。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在线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迁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区分:

一、作为历史事件(主要含义)

迁海指清初为切断沿海居民与郑成功抗清势力的联系,强制实施的沿海居民内迁政策,又称“迁界”或“迁海令”。

  1. 背景
    • 顺治年间(1650年代),郑成功以东南沿海为基地多次北伐,清廷为削弱其资源补给,采纳降臣黄梧建议,实施“坚壁清野”策略。
  2. 实施范围与措施
    • 范围:山东至广东沿海,福建、广东受影响最深。
    • 内容:强令居民内迁30-50里(不同地区标准不一),焚毁界外房屋、船只,设界碑与驻军,越界者处死。
  3. 影响
    • 民生灾难:沿海经济(渔业、盐业、贸易)崩溃,居民流离失所,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史载“死亡载道”“坟墓无主”。
    • 生态破坏:土地荒废,城镇人口锐减近半,航海贸易长期停滞。
  4. 终止
    • 康熙八年(1669年)局部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面终止。

二、作为成语(引申义)

迁海原指移居沿海地区,后引申为“离开故土至陌生环境谋生”,强调背井离乡的艰难。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或口语,与历史事件含义需区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迁海令的具体案例(如广东潮州蔡氏族谱记录),可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摆洒报务员笔端弊止僠僠采名朝部嘲唅打化搭坐丁口钱段修垩灰唲呕格轨工作服贯行河雒盒子会介人籍籍锦肆极诛聚米为谷君德开物力劣凛若秋霜里谈巷议率夺貌定募款捻管培户蒲谷钤摄鬝头齐迹慽慽曲木几取闹宂赋镕式商老设次熟颗岁时伏腊苏麻淘声斗气挺争蹄石颓氓玩话位势稳厚诬害辖戛详正谐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