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回應的意思、回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回應的解釋

[reply] 回答應聲,對…反應

行不行你到是回應一聲呀

詳細解釋

(1).回話,回答。《水浒傳》第一回:“道童笑了一聲,也不回應,又吹著鐵笛。” 魏巍 《東方》第二部第十一章:“小鬼們喊了幾句‘阿媽尼’,沒有回應。”

(2).響應;應和。 ********* 《大衆生活社緻北平全體學生一封信》:“我們正站在民族解放的文化戰線上回應全國青年們的救亡鬥争。” 蕭紅 《手》:“上早操的時候,那指揮的口笛振鳴得也遠了,和窗外樹叢中的人家起着回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回應(huí yìng)作為漢語常用動詞,指對他人言行作出的答複或反應,強調互動性與針對性。其釋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答複性反應

    指針對外界提問、請求或行為給予回答或反饋。

    例:他遲遲未回應質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第567頁。

  2. 互動性反饋

    強調在交流中形成雙向溝通,如對話中的應答、動作上的配合。

    例:用掌聲回應演講者的呼籲。

    來源:《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回應"詞條。


二、詞義演變與語用特征


三、近義辨析

詞語 側重方向 典型場景
回應 雙向互動性 對話、社會反饋
回答 單向問題解答 提問、考試
響應 對號召的積極反饋 倡議、政策推行

來源:《同義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回應”詞群分析。


四、語法功能


五、社會語用價值

在公共溝通中,“回應”體現責任主體對輿情的重視,如“政府回應民生問題”凸顯公信力建設。

來源:《傳播學關鍵詞》(陳力丹,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輿情回應機制研究。


“回應”是漢語交際中的動态反饋行為,其語義從語言應答擴展至社會互動,兼具語言功能與社會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回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í yì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回應指對他人提問、請求、行為或外界刺激做出的回答或反應,強調互動性。例如:

二、詞性與用法

三、應用場景

  1. 日常交流:如“他敲門後,屋内無人回應”;
  2. 文學描寫:用于刻畫人物互動(如《水浒傳》中道童不回應);
  3. 心理學:指個體對刺激的認知或情感反饋;
  4. 社會議題:如“對環保倡議的積極回應”。

四、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章半托邊業冰炭不同器避走不到黃河心不死草纓赤都齒牙之猾房術犯街煩委風鬣棼穢釜斤腹胪幹酪高蹶話不相投皇明慧然活頁紙交子務解鞅肌腹極谏急煎煎擊節金城石室荊虹橘監鯌子磕額快快樂逸劉郎前度梅和柳猛惡面譽背毀盤考跑突潑才破堅摧剛普浃襁裼且權篛籠三重蛇鱓是不是屍體説話客搜寥天囚韋娘為止無塵相參賢身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