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土朱 ”。即代赭石。一種紅色礦石,可作藥用,亦可作顔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代赭石》﹝釋名﹞謂代赭石亦名“土朱”。又﹝集解﹞引 崔昉 《外丹本草》雲:“研之作朱色,可點書。” 清 黃宗羲 《陸汝和七十壽序》:“聚童子數十人,研土硃,授《三字經》、《千字文》以度日。”
土硃是漢語中對天然礦物顔料“朱砂” 的古稱或别名,特指未經精細加工的原始朱砂礦石。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天然生成的紅色辰砂礦石(化學成分為硫化汞,HgS)。因呈朱紅色、常夾雜泥土雜質且多産自礦土中,故稱“土硃”。區别于人工提純的“朱砂粉”,土硃保留礦石原始形态,需研磨後使用。
屬三方晶系辰砂族,硬度低(莫氏2-2.5),密度大(8.0-8.2 g/cm³),遇熱分解産生汞蒸氣。其紅色源于汞硫化合物對光線的選擇性吸收。
自古為宮廷、宗教壁畫及文書钤印的紅色顔料,敦煌壁畫、明清官窯瓷器均見其遺存。因色澤沉穩耐久,優于植物性染料。
《本草綱目》載其“味甘微寒,主身體五髒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但需炮制減毒。中醫外用于瘡瘍腫毒,内服需極謹慎。
朱紅色在五行中屬火,象征吉祥、權威。古代帝王批閱奏章稱“朱批”,官府文書蓋“朱印”,均以土硃提純物為色料。
當代礦物學、藥學及工藝領域已統稱“朱砂”(Cinnabar),“土硃”作為曆史名稱多見于古籍及方言。
文獻依據
“土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不同語境有所差異:
基本含義
指代赭石(一種天然紅色礦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鐵(Fe₂O₃),可用作中藥或紅色顔料。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名為“土朱”,具有苦、寒、無毒的特性。在古代,它常用于繪畫、建築彩繪或藥物配制,如止血、鎮靜等用途。
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土硃”被引申為粗糙、不精細的象征。例如“土硃”一詞拆解為“土”(粗糙)和“硃”(朱砂),形容人或事物的品質不夠細緻。不過這一用法較為少見,更多出現在特定方言或文學表達中。
讀音與寫法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用價值或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質礦物類資料。
旁午霸市崩殒懲改承誤仇殺除書從風而服當作彈斤估兩爾夕防爆風飙分散染料府倅高舉深藏功德鈎勒乖謬孤疾鶴山翁宏簡僭迹艱窭踐言郊棷解沮祭養擴散闌尾炎流湯滴水毛鴉頭馬趙溫周緬渺緬述迷溺闵然末事平浮迫催潛迹青陵台青楊秦贅球員人我如履如臨弱植舌敝聖子神孫設念審曲面埶射烏時乖命蹇試銷宿責貪盜文蛋吳舠烏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