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土朱 ”。即代赭石。一種紅色礦石,可作藥用,亦可作顔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代赭石》﹝釋名﹞謂代赭石亦名“土朱”。又﹝集解﹞引 崔昉 《外丹本草》雲:“研之作朱色,可點書。” 清 黃宗羲 《陸汝和七十壽序》:“聚童子數十人,研土硃,授《三字經》、《千字文》以度日。”
“土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不同語境有所差異:
基本含義
指代赭石(一種天然紅色礦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鐵(Fe₂O₃),可用作中藥或紅色顔料。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名為“土朱”,具有苦、寒、無毒的特性。在古代,它常用于繪畫、建築彩繪或藥物配制,如止血、鎮靜等用途。
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土硃”被引申為粗糙、不精細的象征。例如“土硃”一詞拆解為“土”(粗糙)和“硃”(朱砂),形容人或事物的品質不夠細緻。不過這一用法較為少見,更多出現在特定方言或文學表達中。
讀音與寫法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用價值或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質礦物類資料。
《土硃》是一個多義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作為名詞時,它指的是一種用紅褐色土壤制成的顔料;作為動詞時,它可以表示用土壤塗刷或染色。此外,它還可以指代古時一種紅色的顔料。
《土硃》的拆分部首為「土」和「石」,部首為「石」。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土硃》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物》中。在古代,人們使用土硃作為一種顔料,廣泛用于繪畫、塗飾和裝飾工藝品等方面。
「土硃」的繁體字為「土朱」。
在古時候,「土硃」的寫法有一些變體。有些文獻中将「硃」寫作「朱」,有些文獻中将「土」寫作「士」。這些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使用。
1. 他用土硃塗飾了牆壁,使之變得色彩鮮豔。
2. 這幅畫使用了土硃作為主要顔料,給人一種古樸而華麗的感覺。
土壤、土質、硃砂、丹硃、青硃、分硃、硃色等。
丹土、土黃、紅土等。
黑土、黃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