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工食的意思、工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工食的解釋

(1).工匠、炊事等後勤人員。《尉缭子·守權》:“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與焉。”

(2).工錢;工資。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其手段高者,每月工食可須數兩,而零星賞賜不與焉。”《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想是在舖裡收錢不疊,隻要到州裡來領他二分一日的工食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工食"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或雇主提供給工匠、夫役等勞動者的夥食和報酬,是維持其基本生活與勞作的物質保障。該詞體現了古代勞動雇傭關系中實物支付與貨币支付相結合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構成與基本解釋

  1. "工"

    指從事體力或技術勞動的工匠、夫役、差役等人員,如《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2. "食"

    此處包含雙重含義:

    • 夥食供給:即每日飲食所需(如米糧、菜蔬);
    • 薪資報酬:部分語境下延伸指折算為錢糧的勞酬。

      如《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強調勞動者需依賴"食"維系生存。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應用

  1. 官府徭役制度

    明清時期地方志中常見"工食銀"記載,指官府征調民夫時發放的夥食補貼或工錢。例如修河、築城等工程中,役夫按日領取"工食",标準見于《明會典》《清會典》的賦役條例。

  2. 民間雇傭關系

    作坊、商號雇傭工匠時,"工食"多指雇主包攬食宿并支付部分現金報酬的模式。清代《工部則例》規定工匠"每日工銀五分,米一升",即典型工食形式。

三、文化内涵與社會意義

"工食"制度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勞動力價值的認知:

四、現代學術研究中的延伸

當代學者在研究中常将"工食"視為前工業化時期薪酬體系的縮影。例如經濟史研究指出,清代江南紡織業中"計日授值"的"工食錢",實為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雇傭關系的雛形(參考《中國經濟通史·清代卷》)。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工食"詞條:釋義為"工匠、役夫的工錢和飯食"。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明确"工食"包含夥食與酬金雙重含義。
  3. 曆史制度文獻:
    • 《明會典·工部》卷一九四載工匠"月給米、直鈔";
    • 《清史稿·食貨志》記河工"夫役日給工食銀四分"。
  4. 現代研究著作:
    •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論及手工業"工食"結構;
    • 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分析明清工食銀數據。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文獻為準;現代研究著作可在中國知網[www.cnki.net]檢索相關論文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工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礎釋義

  1. 後勤人員:指工匠、炊事等負責保障工作的群體。例如《尉缭子·守權》記載:"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與焉",意為守城時每丈城牆需十人駐守,但不包括後勤人員。

  2. 工錢與飲食:舊時雇主雇傭工人需同時提供飲食和工資。明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提到技藝高超者"每月工食可須數兩",即月薪可達數兩白銀,另含飲食補貼。

二、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明清文獻,如《醒世恒言》中描述工人"到州裡來領他二分一日的工食",說明當時工錢按日結算,且包含飲食待遇。這種支付方式反映了古代勞資關系中的實物與貨币結合模式。

三、發音與用法 • 拼音:gōng shí
• 現代語境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場景的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頒錫變宮逼認不甐鈔竊朝隱沖孔遄飛怵栗打雞罵狗電驅吊眉斷簡殘編放殛翻撷廢人酣飽虎眎踐極見機而行奸細焦黃家廷絜廉九三鼎郡佐倨牙刻轹逵徑狼子野心撈攘蘦星利榷麻藍盲從卯酒昧履旻穹母師排氣配割剽拾屏縮仆憎齊理青烏窮池之魚曲迳區田人民群衆宂僭色夷衰委擡秤望路吳調污君閑敝邑鄉裡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