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集軍隊。《國語·吳語》:“明日,遷軍接龢,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志行不果。’”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四折:“老夫 大興 府尹 王翛然 ,自遷軍回來,累加官職。”
關于“遷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遷軍”指調集軍隊,表示對軍隊的調動或重新部署。該詞為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
最早出處
見于《國語·吳語》記載:“明日,遷軍接龢,斬有罪者以徇”,描述了吳王夫差在軍事行動中整頓軍隊的場景。
元代用例
元雜劇《救孝子》第四折中,王翛然自述“自遷軍回來,累加官職”,印證了該詞在元代仍被使用。
需注意與“移軍”(轉移駐防地)的區分:前者強調調集行為本身,後者側重空間位置變動,如唐韓愈《順宗實錄》載“移軍上元”即為此類。
可通過《國語注疏》《元曲選》等典籍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使用差異。
《遷軍》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将軍隊從一個地方調離,重新部署到另一個地方。
《遷軍》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辶”(辵)部首,表示走的意思;右邊是“軍”部首,表示與軍隊相關的事物。它一共有11畫。
《遷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用語。在古代,為了應對各種戰略和戰術需要,将軍經常需要調動軍隊的位置,進行重新布陣,以應對不同的敵情和地形。因此,就出現了這個詞組。
《遷軍》的繁體字為「遷軍」。
在古代,字形有所變化。《遷軍》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參考《康熙字典》為「遷軍」。
1. 曆史上許多偉大的将領都經常遷軍,以適應戰争的需要。
2. 遷軍需要仔細策劃,以确保軍隊能夠順利調離并重新部署。
1. 遷移:調離原地,移居到另一個地方。
2. 遷徙:遷移的動作,通常指動物或鳥類由于氣候等原因而進行的長途遷移。
3. 遷就:為了遷就他人的需要或要求而暫時改變自己的立場或行為。
調遣、調動、調配、調防、調兵遣将。
駐軍、留守、駐防、防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