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制作。《後漢書·宦者傳·蔡倫》:“ 永元 九年,監作祕劒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使中謁者 魏郡 清淵 、 馬憲 監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 宋 歐陽修 《禦藥陳承禮監造衮冕事》:“此是陛下新降指揮,從來所患朝令夕改。今若依前用 承禮 監作,隻是移禦藥院置局就少府監中耳。”
負有監督制作之責的官吏。《隋書·百官志下》:“将作寺大匠、丞、主簿、録事,統左右校署令、丞,各有監作等員。”《舊唐書·職官志三》:“掖廷局……監作掌監當雜作。”
“監作”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使用場景理解:
基本含義
指監督制作,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對工藝或工程的嚴格監管。例如《後漢書》記載蔡倫“監作秘劍及諸器械”,強調通過監督保證質量。
官職名稱
唐代起成為官署名,如将作監、軍器監下設的“監作”,負責監工雜務,屬從九品下。其職責包括管理工匠、确保工程進度等。
語境差異
補充說明:部分資料提及“監作”為成語(含義為嚴密監察),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誤傳。建議優先參考古代典籍或職官辭典的釋義。
《監作》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監視和管理某項工作的過程或行為。這個詞常用于描述組織或個人在進行某項工作時所執行的監管和管理,以确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和達到預期結果。例如,一個項目經理監作整個項目的進展,确保每個部分都按計劃進行,并最終完成項目目标。
《監作》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工”,分别代表人和工作。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是12。拆解後,“亻”部有2畫,“工”部有8畫,總共加起來是12畫。
《監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作為一個動詞,它源自古代文化中對工作監督和管理的需求。在古代社會中,由于缺乏現代技術和工具,人們更需要通過人力監督和管理來确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監作》這個詞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監作》的繁體字為「監作」。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監作》在古代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監作」,這種寫法既包含了監控和管理的意思,也強調了對下屬工作表現的監督。另一種寫法是「覃作」,這種寫法以「覃」代替了「監」字,也透露出對工作的全面監督和管理的含義。
1. 他負責監作這個項目,确保每個步驟都按計劃進行。
2. 這個公司雇用了專門的人來監作員工的績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1. 監管:管理和監視某項工作,以确保其合規和符合規範。
2. 監督:對工作進行全面的管理和監控,确保其按照預期目标進行。
近義詞:監控、調度、管理、審查
反義詞:自由、放任、疏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