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東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禮儀,帝王于五郊設祭迎氣。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 青帝 句芒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 赤帝 祝融 ;立秋前十八日,迎 黃靈 于中兆,祭 黃帝 後土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 黑帝 玄冥 。《後漢書·明帝紀》:“是歲( 中平 二年),始迎氣於五郊。”
“五郊”是中國古代帝王按季節舉行的祭祀禮儀,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郊外祭祀場所,用于順應節氣、祈求風調雨順。具體解釋如下:
五郊祭祀是古代“迎氣”制度的核心,通過在不同方位設祭壇,順應五行(木、火、土、金、水)與四季更疊,祈求天地和諧、農事順利。例如,立春迎春氣,立冬迎冬氣,均需帝王親臨或遣官主持。
這一制度最早見于《後漢書·明帝紀》,記載漢明帝時期“始迎氣于五郊”,後成為曆代王朝重要的國家祭祀活動之一。
方位 | 季節 | 五行 | 主祭神祇 |
---|---|---|---|
東 | 春 | 木 | 青帝、句芒 |
南 | 夏 | 火 | 赤帝、祝融 |
中 | 季夏 | 土 | 黃帝、後土 |
西 | 秋 | 金 | 白帝、蓐收 |
北 | 冬 | 水 | 黑帝、玄冥 |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節律與政治、宗教儀式緊密結合。
《五郊》是一個名詞,一般表示某個城市或地區的周邊的五個郊區或地帶。
《五郊》的部首是「阝」,由兩個筆畫組成。
《五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一般用于描述中國古代城市的周邊地區。
「五郊」的繁體字為「五郊」,拆分部首和筆畫均相同。
古時候的「五郊」有一種寫法是将「五」字寫在上方,「郊」字寫在下方,表示五個郊區或地帶。
1. 這座城市的五郊風景優美,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2. 隨着城市的擴張,五郊的人口也逐漸增加。
郊區、郊外、郊遊、郊狼
郊區、近郊
市區、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