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郊的意思、五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郊的解釋

謂東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禮儀,帝王于五郊設祭迎氣。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 青帝 句芒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 赤帝 祝融 ;立秋前十八日,迎 黃靈 于中兆,祭 黃帝 後土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 黑帝 玄冥 。《後漢書·明帝紀》:“是歲( 中平 二年),始迎氣於五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郊是古代中國祭祀禮儀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在都城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設立的郊祭場所,用于祭祀天地、五方神靈及四季之神,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與宇宙秩序的崇拜。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實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方位祭祀體系

    “五郊”指帝王在都城外圍五個方向(東、南、西、北、中)設立的固定祭壇,按季節舉行祭祀儀式。例如:

    • 東郊:立春祭青帝(木德),配春神句芒;
    • 南郊:立夏祭赤帝(火德),配夏神祝融;
    • 中郊:季夏祭黃帝(土德);
    • 西郊:立秋祭白帝(金德),配秋神蓐收;
    • 北郊:立冬祭黑帝(水德),配冬神玄冥。
  2. 禮制功能

    五郊祭祀是“天子祭天地”的具體實踐,旨在順應五行、調和陰陽,祈求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禮記·月令》記載了相關儀軌,漢代起成為國家典制。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1. 五行哲學載體

    五郊制度以“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将五方、五色、五帝、四季對應統一,形成天人感應的祭祀框架。如《漢書·郊祀志》載:“五郊兆祀,所以應五行之氣”。

  2. 漢代制度化

    西漢正式确立五郊禮儀,東漢明帝時規範祭祀細節(如服飾、祭品),《後漢書·禮儀志》詳載“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等流程,成為後世範式。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文化影響

五郊祭祀不僅關乎禮制,更滲透于建築(如北京天壇的圜丘設計)、曆法(二十四節氣劃分)及民俗(如地方迎春儀式),成為中華傳統宇宙觀的物質載體。


參考資料來源

  1. 《後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4.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五郊”是中國古代帝王按季節舉行的祭祀禮儀,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郊外祭祀場所,用于順應節氣、祈求風調雨順。具體解釋如下:

1.五郊的方位與對應季節

2.禮儀功能

五郊祭祀是古代“迎氣”制度的核心,通過在不同方位設祭壇,順應五行(木、火、土、金、水)與四季更疊,祈求天地和諧、農事順利。例如,立春迎春氣,立冬迎冬氣,均需帝王親臨或遣官主持。

3.曆史記載

這一制度最早見于《後漢書·明帝紀》,記載漢明帝時期“始迎氣于五郊”,後成為曆代王朝重要的國家祭祀活動之一。

附:五郊與五行對應關系

方位 季節 五行 主祭神祇
青帝、句芒
赤帝、祝融
季夏 黃帝、後土
西 白帝、蓐收
黑帝、玄冥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節律與政治、宗教儀式緊密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罷任褊恡播時茶仙插言呆話殚罄風沙分枝附說敢則高翔遠引更置怪不道歸根到底鼓鞞寒岑懷鉛提椠灰琯護前谏獵臣建首節變巾帼丈夫季鷹鲈赍志以沒局部擴聲器攬筆浪婆麟超龍翥淩忽鹭約鷗盟門裡大鳴弦募格囊底智能稱毗沙竅窦清選求爹爹告奶奶日常間騷蘇懾氣使乖弄巧手癬宋詞擡高袒庇跳攻條進土地稅豚肩吾子相鄰橡皮筋遐脩匣印歇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