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格,格式。 唐 劉禹錫 《觀棋歌送儇師西遊》:“行盡三 湘 不逢敵,終日饒人損機格。” 明 袁宏道 《叙竹林集》:“法 李唐 者,豈謂其機格與字句哉?法其不為 漢 ,不為 魏 ,不為六朝之心而已。”
“機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機格(拼音:jī gé)指規格或格式,常用于描述事物的規範、結構或标準。例如,唐代劉禹錫在《觀棋歌送儇師西遊》中用“終日饒人損機格”形容棋局的規則被破壞,明代袁宏道在《叙竹林集》中則以“機格與字句”探讨文學創作的規範。
唐代文學
劉禹錫詩句“行盡三湘不逢敵,終日饒人損機格”,通過“機格”暗喻棋局規則,引申為行事需遵循規範。
明代評論
袁宏道在讨論文學創作時提到“法李唐者,豈謂其機格與字句哉?”,強調效法古人應注重精神内核而非單純模仿格式。
現代網絡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将其定義為事物的規格或形式,并擴展至比喻性用法。例如:
“機格”一詞從古典文獻中的具體規則(如棋局、文學格式),逐漸演變為泛指事物的規範或标準,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技術、制度等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機格(jī gé)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機”和“格”兩個部分構成。
機(jī)的拆分部首是“木”,總共有7畫。它是一個動态和複雜的字,表示人造的器械或機械裝置等含義。
格(gé)的拆分部首是“木”,總共有10畫。它是一個抽象的字,表示格局、規範和體制等含義。
“機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它最早出現在《周易·坤卦》中,意為事物的規範和秩序。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人們對于各種規範和體制的理解和運用上。
《機格》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機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機格」字可能有一些變體字,比如「機規」。這些變體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被使用。
1. 現代社會對于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機格要求。
2. 這個公司的運營機格非常嚴密。
3. 在學校裡,學生們需要遵守學校的學習機格。
機制、機關、機動、機智、格局、格調、格紋、格式等。
條理、秩序、制度、規範等。
混亂、松散、不規範、無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