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拂逆拒絕。 漢 賈誼 《新書·淮難》:“皇太後之餽賜,逆拒而不受。”
(2).迎擊,抵禦。《隋書·達奚長儒傳》:“ 陳 遣驍将 劉景 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 軌 令 長儒 逆拒之。”
“逆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拂逆拒絕
指違背常理或對方意願,明确表示不接受。例如:漢賈誼在《新書·淮難》中提到“皇太後之餽賜,逆拒而不受”, 即指拒絕接受饋贈,帶有對抗性态度。
迎擊、抵禦
多用于軍事或對抗場景,表示主動反擊或防禦。如《隋書·達奚長儒傳》記載“陳遣驍将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軌令長儒逆拒之”, 即指抵禦敵軍進攻。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如漢代和隋代文獻中的例句(見、4、6), 多用于描述對權威、規則的抗拒或武力對抗。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不合理事物的抵制,例如“逆拒世俗偏見”(提到“形容對正當要求的反對态度”)。
總結來看,“逆拒”既可表達主觀的拒絕态度,也可指客觀的武力對抗,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逆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反抗、抵擋、拒絕。
"逆"字由部首辶(辵)和筆畫7構成,"拒"字由部首扌和筆畫8構成。
"逆拒"是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的詞,沒有一個明确的來源。它是根據字義相近的"逆"和"拒"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用于表示拒絕或反抗。
逆拒的繁體寫法為「逆拒」。
逆拒的古時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載,因為它是根據現代漢字的組合而成的。
1. 他固執地逆拒了我們的建議。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逆拒,而是要勇敢面對。
逆流、逆境、逆向、逆轉、拒絕、拒人千裡、拒之門外、拒不承認。
抗拒、反抗、抵抗、拒絕。
接受、順從、同意、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