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愛明察。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室三母》:“君子謂 太姒 ,仁明而有德。”《後漢書·郭賀傳》:“百姓便之,歌曰:‘厥德仁明 郭喬卿 ,忠正朝廷上下平。’”《晉書·簡文帝紀》:“子 昱 ,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 楊伯子 嘗為予言,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蓋公忠仁明,皆自此生。” 清 姚鼐 《南園詩存序》:“方天子仁明,綱紀猶在。”
“仁明”是一個由“仁”與“明”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仁明”指仁愛明察,包含雙重特質:
“仁明”作為姓名時,寄托了“仁愛”與“智慧”的雙重期許,象征德才兼備、光明磊落()。
“仁明”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與智慧的雙重追求,既可用于曆史人物品評,也可表達對個人修養的理想化描述。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列女傳》《後漢書》等文獻。
仁明,由仁和明兩個字組成,意為以仁為明,以明為仁。這個詞語是表達美德和智慧相輔相成的概念。
仁:從人(亻)和二組成,表示人的雙目朝向,共有2個筆畫。明:從日(日)和月(月)組成,表示陽光透過月亮照耀,共有8個筆畫。
《仁明》一詞來源于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中的一句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禮者,修也,先王之道斯為大。”其中,“親親為大”中的“親”即指仁,“尊賢為大”中的“尊賢”可解為明。
《仁明》的繁體形式為「仁明」。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漢字在書寫過程中的藝術形态,常見于港澳台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仁明」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隻是在繁體字的經典版本中,字形可能會略有差異。
1. 以仁為明,以明為仁,才能真正做到善良而有智慧。
2. 在面對困難時,要以仁明的心态去對待,才能解決問題。
仁愛、仁人、仁心、明智、明理、明達等。
仁義、智慧、仁愛、明理等。
冷酷無情、愚笨、自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