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集军队。《国语·吴语》:“明日,迁军接龢,斩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志行不果。’”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四折:“老夫 大兴 府尹 王翛然 ,自迁军回来,累加官职。”
关于“迁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迁军”指调集军队,表示对军队的调动或重新部署。该词为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
最早出处
见于《国语·吴语》记载:“明日,迁军接龢,斩有罪者以徇”,描述了吴王夫差在军事行动中整顿军队的场景。
元代用例
元杂剧《救孝子》第四折中,王翛然自述“自迁军回来,累加官职”,印证了该词在元代仍被使用。
需注意与“移军”(转移驻防地)的区分:前者强调调集行为本身,后者侧重空间位置变动,如唐韩愈《顺宗实录》载“移军上元”即为此类。
可通过《国语注疏》《元曲选》等典籍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差异。
《迁军》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将军队从一个地方调离,重新部署到另一个地方。
《迁军》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辶”(辵)部首,表示走的意思;右边是“军”部首,表示与军队相关的事物。它一共有11画。
《迁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用语。在古代,为了应对各种战略和战术需要,将军经常需要调动军队的位置,进行重新布阵,以应对不同的敌情和地形。因此,就出现了这个词组。
《迁军》的繁体字为「遷軍」。
在古代,字形有所变化。《迁军》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参考《康熙字典》为「遷軍」。
1.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将领都经常迁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2. 迁军需要仔细策划,以确保军队能够顺利调离并重新部署。
1. 迁移:调离原地,移居到另一个地方。
2. 迁徙:迁移的动作,通常指动物或鸟类由于气候等原因而进行的长途迁移。
3. 迁就:为了迁就他人的需要或要求而暂时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调遣、调动、调配、调防、调兵遣将。
驻军、留守、驻防、防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