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竭;枯萎。 元 吳萊 《小園見園丁縛花》詩:“皮膚早蠍蝕,骨髓愳枯乾。” 老舍 《駱駝祥子》四:“河岸北的麥子已吐了芒,矮小枯幹,葉上落了一層灰土。”
2.指枯死之人或物。 明 劉基 《題林以仁平反詩卷》詩:“抗詞動鬼神,潤澤生枯乾。”
“枯乾”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由“枯”和“乾”組成,分别表示“失去水分”和“幹燥”。合起來形容事物因缺水而幹枯、枯萎的狀态。例如:枯幹的樹枝、幹涸的河流()。
引申含義
也可比喻事物失去活力或生機,如形容面容憔悴(“枯幹的面龐”)或文化藝術的衰敗()。
自然狀态
多用于描述植物因缺水幹枯,或水源、井水枯竭。如元代吳萊詩句“皮膚早蠍蝕,骨髓愳枯乾”,描寫植物枯萎()。
文學與比喻
明代劉基用“潤澤生枯乾”形容對衰敗事物的挽救()。現代漢語中,老舍在《駱駝祥子》中描述麥子“矮小枯幹”,暗喻環境惡劣()。
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
《枯幹》是一個有着悲傷、凄涼意境的詞語,常用來形容植物失去水分、幹燥而枯萎的狀态。
《枯幹》由木(mu)和幹(gan)兩個部首組成。
木(mu)的五筆順序是:橫、豎、豎、撇、撇。
幹(gan)的五筆順序是:橫、豎、撇、豎、豎。
《枯幹》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一詩中。在這首詩中,詩人抒發了自己離家漂泊、無法歸鄉的苦悶心情,用枯幹的蒹葭來比喻自己荒涼的狀态。
《枯幹》的繁體字是「枯幹」。
古時候的「幹」字寫作「乾」,現代字形則變為「幹」。
1. 這片田地已經枯幹了,需要及時澆水。
2. 那棵樹在旱季沒有水源的滋潤下,很快就會枯幹。
組詞:枯萎、幹涸、憔悴、蓬勃。
近義詞:幹枯、幹癟、幹槁。
反義詞:鮮活、茂盛、滋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