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童新生的恒齒。《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齠,一本作“ 齔 ”。亦借指八歲。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相及齠齒,并罹偏咎。”
龆齒(tiáo ch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兒童換牙的時期或行為,常作為童年階段的代稱。以下從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角度詳細解析:
兒童換牙
指乳牙脫落、恒牙萌出的生理過程。古代常以“龆”或“龆龀”指代兒童換牙的年齡(約7-8歲),象征人生幼年階段。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借指童年
因換牙是兒童成長的标志,“龆齒”引申為童年或年幼時期。如《三國志》注引“龆龀夙成”形容早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龆”的本義:
從“齒”部,聲符“召”(古音近“tiáo”),專指兒童脫乳牙。《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見于《玉篇》:“龆,小兒換齒也。”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與“髫”的關聯:
“龆齒”常與“垂髫”(兒童垂發)并用,如“黃發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共同構成對孩童的典型描寫。
來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華書局)。
乳牙脫落是兒童發育的自然階段,一般始于6歲,持續至12歲左右。此過程在傳統文獻中具文化符號意義,非現代醫學術語。
來源:《中華口腔醫學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 漢典網 - “龆”字釋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王力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 2005. ISBN 978-7-100-05281-4.
: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華書局, 2012. ISBN 978-7-101-08730-7.
: 王翰章.《中華口腔醫學詞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 ISBN 978-7-117-30567-1.
“龆齒”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龆”指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約7-8歲),“龆齒”字面意為兒童時期脫落的乳牙,也可代指童年。例如:
古人常用“龆齒之年”形容孩童時期。
需注意與以下詞彙區分:
古代常以“龆齒”象征童真或時間流逝,如詩詞中借換牙暗喻成長。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的用法或醫學知識(如齲齒防治),可提供具體方向補充說明。
白茫茫葆養憊衿本氐筆端兵來将擋,水來土掩不動産稠疊詞主促景彈疽地財獨霸一方飯單鼓吹喧阗詭競故園孩赤合門橫死眼火虞嘉問基腳謹澀積憂成疾濟治軍幟橘浦舉武攬月略定廉訪柳範蠻莫廟朝彌永慕化男邦曩篇弄丑女好丘裡驅逼人工島沙龍少容盛秋省要聲譽十倍書癡袒括讬戒畏縮沃疇烏呼五紀屼立限級僩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