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紙等糊窗戶、牆壁、頂棚等。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今人為文,大約如屏障,間架現成,但須糊裱耳!”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送竈神後,掃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貼彩畫玻璃窗眼,剪紙吉祥葫蘆。” 趙樹理 《傳家寶》:“不記得哪一年磨掉了底,她用破布糊裱起來,以後破了就糊,破了就糊,各色破布不知道糊了多少層。”
“糊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用紙張或其他材料對房屋内部(如牆壁、頂棚、窗戶等)或物品進行糊飾的工藝。以下是詳細解釋:
“糊裱”指用紙、布等材料通過黏合劑(如傳統漿糊或現代膠水)粘貼在物體表面,起到裝飾或修補作用。常見于舊時農村或傳統建築中,用于遮蓋牆面裂縫、美化居室等。
這一工藝不僅體現傳統生活智慧,也反映了資源匮乏時期“物盡其用”的理念。如今更多作為文化遺産或特定場景(如古建築修複)中的技藝存在。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5、6等來源。
《糊裱》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種裝飾與修複紙質物品的工藝。它可以用于修複字畫、書籍封面、以及其他需要加固和保護的紙質作品。
糊(hú)的部首是米(mǐ),它由10畫組成;裱(biǎo)的部首是衣(yī),它由9畫組成。
《糊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在繁體字中,糊裱的寫法沿用着《說文解字》的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糊裱的寫法與今天并沒有太大的區别。這個詞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的形态和結構。
我把書籍糊裱好後,它看起來煥然一新。
糊飯、糊口、糊塗、糊弄、裱花、裱褙、裱紙
粘貼、粘附
拆卸、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