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石立銘。《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命 竇憲 耿夔 之徒,前後并進……躡北追奔三千餘裡,遂破龍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銘功封石,倡呼而還。” 李賢 注:“為刻石立銘於 燕然山 ,猶《前書》 霍去病 登臨 瀚海 ,封 狼居胥山 也。”
封石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曆史文化和礦物學兩個角度進行解析:
一、古代封禅儀禮中的标志物 《漢語大詞典》記載,封石最早指代帝王封禅典禮中使用的碑刻石料。古代帝王在泰山等聖山舉行封禅時,會将刻有祭文或功績的石碑埋藏于土中,象征"封土為壇"的儀式行為。這一用法見于《史記·封禅書》:"立石泰山巅,以明成功。"
二、礦物學中的礦石名稱 在礦物學領域,《辭海》界定封石為輝銻礦石的古稱,化學成分為Sb₂S₃。該礦物呈鉛灰色柱狀結晶,中國古代方士常用作煉丹原料。《中國礦物志》補充說明,該礦物在《山海經》中已有記載:"又東三百裡曰狂山,無草木,多封石。"現代地質學将其歸類為低溫熱液礦床産物,主要分布于湖南、貴州等銻礦帶。
“封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和用法區分:
基本定義
指通過刻石立碑的方式記錄功績或重要事件,常見于古代軍事勝利後的紀念儀式。其拼音為fēng shí,注音為ㄈㄥ ㄕˊ。
示例:《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記載窦憲、耿夔擊敗匈奴後,“銘功封石,倡呼而還”,即通過刻石立銘宣揚戰功。
曆史典故
這一用法與漢代名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類似,均屬于“封禅”文化的一部分。李賢在注釋中明确将“封石”與霍去病的典故并列,體現其儀式性和紀念意義。
地理名稱或石類描述
在《山海經》相關記載中,“封石”被描述為一種石料,如“豐山多封石”,可能指特定類型的岩石。
民間成語中的比喻義
現代部分辭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引申為“用石頭封井以防污染”,比喻采取措施阻止事态惡化。例如:“封石護井,避免水源被破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古代封禅儀式相關研究。
敖弄榜聲辨惑餅銀侈端遲鈍丹液打粟幹打野鴨子德信惡貫滿盈二使星發哀法律關系方面犯難翻天覆地風幡分式方程父王瓜田蠱師翰厲豪人诃诮隳膽抽腸回舟興忽拉雞目眼警徼蕾鈴毛毯蒙恩密嚴抛梁辟仗箭氣泡蹊隧齊醍囚鎖熱土撒貨市買丞屬膺四處私鹽泝泝田臯剔撥鐵丸銅焦團書團總托懶王碼電腦誷冒危亡文彙閣龌齚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