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聚集山川衆神配祭。語出《詩·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 鄭玄 箋:“裒,衆;對,配也。徧天之下,衆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 唐 賀知章 《唐禅社首樂章·壽和》:“立清以獻,薦欲是親。於穆不已,裒對斯臻。”
“裒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特定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裒對(拼音:póu duì)指聚集山川衆神進行配祭的行為。這一概念源自《詩經·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鄭玄注解為:“裒,衆;對,配也。徧天之下,衆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
經典文獻
出自《詩經·周頌·般》,其中“裒時之對”意為廣泛聚集山川神靈,以配享祭祀。這體現了周代“山川配祭”的禮制,即将自然神祇與祖先或天帝共同祭祀。
後世用例
唐代賀知章在《唐禅社首樂章·壽和》中化用此典:“於穆不已,裒對斯臻”,描述祭祀的莊重與周備。
如需進一步了解“裒”的其他含義(如“裒多益寡”等成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裒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撿拾、酸甜”,特指食物過期或損壞後别人不要的部分。在口語中,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撿拾或搜索寶貝、財富的行為。
《裒對》的部首是 “衣”(㡀),總共有15個筆畫。
《裒對》來自于《爾雅·釋衣》:“先人别未用食,謂之裒其對。”在古代,人們對于食物的利用非常嚴謹,不願意浪費。所以,當食物有一部分過期或損壞時,他們會将其拿出來,放在一起,供别人可以選擇。因此,這個詞語就形容了這樣的行為。
《裒對》的繁體字為“袚對”。
早期的《裒對》的漢字寫法可能多種多樣,但隨着時間推移,逐漸統一為現代的簡化字形式。
1. 他經常去菜市場裒對,找到便宜又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2. 她總是裒對着别人扔掉的物品,有時能發現很有價值的東西。
裒對的相關詞語有:裒收(撿拾)、裒取(撿取)、裒藏(搜尋寶藏)。
裒對的近義詞包括:撿拾、搜尋、尋覓。
裒對的反義詞包括:浪費、舍棄、丢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