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禍患。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 永初 之末,佐守 滑臺 ,值國禍薦臻。王略中否…… 瓚 奮其猛鋭,志不違難。”《宋書·柳元景傳》:“國禍寃深,兇人肆逆,民神崩憤,若無天地。”
“國禍”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國家級的重大災禍或禍端,通常由個人行為、政治決策或突發事件引發,對國家造成深遠損害。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顔延之《陽給事诔》中“值國禍薦臻”,指國家接連遭遇禍患;《宋書·柳元景傳》描述内亂時稱“國禍寃深”,均用于描述動搖國本的危機()。
語境特征
多用于批判性表述,常見于曆史評述、政論或文學作品中,強調事件對國家根基的破壞性。例如:“奸臣當道,實為國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書》《陽給事诔》等古籍原文。
《國禍》一詞是指對國家來說帶來災難或不幸的事情。它通常形容那些會對國家繁榮和穩定産生嚴重負面影響的事件或行為。
《國禍》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國」和「禍」。
「國」字的部首是「囗」,它有7個筆畫。
「禍」字的部首是「示」,它有13個筆畫。
《國禍》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獻和曆史傳統。它在漢字的書寫上沒有繁體形式。
在古代,「國禍」的寫法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1. 慎重的外交政策是避免國禍的關鍵。
2. 學習曆史的教訓可以幫助我們預防重蹈國禍的覆轍。
組詞:國家、禍亂、國殇。
近義詞:國破、國難、國殃。
反義詞:國安、國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