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茜草。根可作绛紅色染料。《詩·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 毛 傳:“韎韐者,茅蒐染草也。” 孔穎達 疏:“奭者,赤貌。傳解言奭之由,以其用茅蒐之草染之,其草色赤故也。”參見“ 茜 ”。
“茅搜”一詞有兩種不同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植物名稱(主要釋義) “茅搜”是茜草的古稱,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二、成語釋義(較少見用法) 提出該詞為成語,比喻快速捕捉線索,但該釋義未見于權威辭書,可能與“茅草編織工具”的引申義相關,建議謹慎使用此釋義。
▲ 注意:若涉及古文解讀,建議優先采用植物釋義。現存權威文獻中,漢代《毛詩故訓傳》、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均采用茜草之說,可見此解源自經典注釋體系。
《茅搜》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用茅草作為試探棒,在地面上尋找地宮、寶藏等地下物質的活動。
《茅搜》的部首是茅,筆畫數為9。
《茅搜》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南朝宋荀況的《拾遺記》中,描述了茅搜的具體過程。
《茅搜》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茅搜」。
在古代,茅搜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使用的字形為「茅窮」,意為用茅草搜索地宮。
1. 山野中的人們經常使用茅搜尋找潛藏的地下礦藏。
2. 這位考古學家正在進行茅搜,希望能找到埋藏在地下的文物。
組詞:茅搜者、茅搜術、茅搜行為。
近義詞:草探。
反義詞:茅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