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ste bud] 舌、軟腭、咽等處粘膜上皮内的味覺感受器
指接受味覺刺激的感受器。分布在舌頭的表面,能辨别滋味。 魯迅 《集外集拾遺·我的種痘》:“我老了,組織無不衰退,味蕾當然也不能例外。” 侯金鏡 《漫遊小五台·密林一日》:“苦盡甜來的滋味确确是經過舌上的味蕾感受到了。”
“味蕾”是人體感知味覺的核心結構,主要分布于舌頭的舌乳頭(如菌狀乳頭、葉狀乳頭等)及口腔其他部位(如軟腭、咽喉)。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形态:味蕾呈橢圓形,直徑約30-50微米,由數十個細胞組成,包括:
分布:成人約有2000-5000個味蕾,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老年人可能僅存約一半。
味覺感知:識别五種基本味道:
信號傳遞: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解于唾液→刺激味毛→味覺細胞産生電信號→通過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等)傳遞至大腦皮層→形成味覺感知。
生理因素:
外部因素:
若需更專業的醫學或生物學細節,建議查閱生理學教材或相關研究文獻。
味蕾是指人類舌頭上的感覺器官,用于辨别和感受食物的味道。它是人類味覺的基礎,承載着人們對食物的好惡、甜酸苦辣等感受。味蕾也常用于比喻對美食的品味和欣賞。
味蕾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艹,總計4個筆畫。
味蕾一詞的來源不太确切,可能是古代某位文人創造的新詞。在繁體字中,味蕾為「味二蕾」。
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一個專門表示味蕾的字形。當需要表達味蕾時,人們會使用「舌尖」、「口舌」等字來表示。
1. 他嘴裡的味蕾非常敏感,能品味出食物中微妙的差别。
2. 這位廚師的手藝獨特,每一道菜肴都能喚醒你的味蕾。
3. 她對美食的味蕾非常挑剔,隻有最上乘的食材才能滿足她的口味。
美味、味道、味覺、口味、味菜、味美等。
味覺、風味、滋味。
麻木、無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