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持音信。《詩·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鄭玄 箋:“嗣,續也。女曾不傳聲問我,以恩責其忘己。” 朱熹 集傳:“嗣音,繼續其聲聞也。”
(2).指連續傳寄的音信。 宋 曾鞏 《送錢生》詩:“去矣善自立,毋使嗣音稀。”
(3).謂繼承前人的事業,如響應聲。 清 陳鳣 《對策·文選》:“ 唐 宋 元 明 ,各有沿襲; 班 揚 張 左 ,孰可嗣音?” 嚴複 《<古今文鈔>序》:“三十年以往,吾國之古文辭,殆無嗣音者矣。”
"嗣音"是漢語中具有古典文學色彩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遞進關系:
一、本義解析 "嗣"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諸侯嗣國也",本指繼承君位,後引申為連續、接續的抽象含義;"音"則指聲音、訊息。《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嗣音"為"保持音信"之意,強調信息傳遞的延續性,該釋義可追溯至《詩經·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的經典用例。
二、語義演變 在曆代文學實踐中,"嗣音"衍生出雙重引申義:①特指詩詞唱和中的應和關系,如宋代詞人張炎《詞源》記載的文人酬唱傳統;②現代漢語中發展為書信往來的雅稱,常見于文人尺牍,如錢鐘書《圍城》中"嗣音久疏"的書信用法。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三大場景:①古典詩詞鑒賞,如杜甫《秋興八首》箋注;②曆史文獻研究,尤多見于明清文人筆記;③現代學術著作中的修辭表達,如《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論及文學傳承的章節。
許慎. 說文解字·冊部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卷三. 商務印書館 朱熹. 詩集傳·鄭風 張炎. 詞源·卷下 錢鐘書. 圍城·第七章 仇兆鳌. 杜詩詳注·卷十七 王運熙.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第四章
“嗣音”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出自《詩經·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
宋代曾鞏在《送錢生》詩中寫道:“去矣善自立,毋使嗣音稀”,表達對友人保持聯繫的期望。
清代陳鳣在《對策·文選》中提及“班揚張左,孰可嗣音?”,比喻像回聲響應一樣傳承文化或學術。嚴複亦用此詞感慨古文辭傳統的衰落。
該詞既可指具體的音訊往來,也可引申為文化、事業的傳承,常見于古典詩文。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
保甯熛焰兵衛柴營撤訴馳芳蔥海蹙金寸光耽耽逐逐膽寒颠頭簸腦電站耳倕二流大挂發奮圖強反其道而行之墳院府治耕車官饔鼾眠合和橫不拈豎不擡黃昏紙黃面老子見異思遷狡佞津航盡心知性句考阬阱壼則來格量衷邏輯性呂伊忙不擇價末底辇郎嶭嶭仆骨乾錄七楞八瓣齊耦起手人衆山壟世資菽乳疏慵署預素餐田熟吞刀吐火外鄉衛布未來派五王帳心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