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聚集山川众神配祭。语出《诗·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郑玄 笺:“裒,众;对,配也。徧天之下,众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 唐 贺知章 《唐禅社首乐章·寿和》:“立清以献,荐欲是亲。於穆不已,裒对斯臻。”
“裒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动中的特定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裒对(拼音:póu duì)指聚集山川众神进行配祭的行为。这一概念源自《诗经·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郑玄注解为:“裒,众;对,配也。徧天之下,众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
经典文献
出自《诗经·周颂·般》,其中“裒时之对”意为广泛聚集山川神灵,以配享祭祀。这体现了周代“山川配祭”的礼制,即将自然神祇与祖先或天帝共同祭祀。
后世用例
唐代贺知章在《唐禅社首乐章·寿和》中化用此典:“於穆不已,裒对斯臻”,描述祭祀的庄重与周备。
如需进一步了解“裒”的其他含义(如“裒多益寡”等成语),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裒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捡拾、酸甜”,特指食物过期或损坏后别人不要的部分。在口语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捡拾或搜索宝贝、财富的行为。
《裒对》的部首是 “衣”(㡀),总共有15个笔画。
《裒对》来自于《尔雅·释衣》:“先人别未用食,谓之裒其对。”在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利用非常严谨,不愿意浪费。所以,当食物有一部分过期或损坏时,他们会将其拿出来,放在一起,供别人可以选择。因此,这个词语就形容了这样的行为。
《裒对》的繁体字为“袚對”。
早期的《裒对》的汉字写法可能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统一为现代的简化字形式。
1. 他经常去菜市场裒对,找到便宜又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2. 她总是裒对着别人扔掉的物品,有时能发现很有价值的东西。
裒对的相关词语有:裒收(捡拾)、裒取(捡取)、裒藏(搜寻宝藏)。
裒对的近义词包括:捡拾、搜寻、寻觅。
裒对的反义词包括:浪费、舍弃、丢弃。
陂量边角料晨光熹微触犯春芒锄耰从祖祖父母啖噬灯苗电磁学地羊风炉封章梗逆贯利桂华河东三凤昏迷假痴假呆假发焦唇干肺角束解逅京周酒董宽泽榄香牢廪炼话连卺练巾骊坟卢都子论质满密昧心钱描写牛酥盘儿蜣转欺君认赔人心日陵月替绳逐神来实收树丛书功竹帛説明文丝发送生俗物同考通信地址推扬罔措畏闪文砖闲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