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安身的意思、立命安身的詳細解釋
立命安身的解釋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
詞語分解
- 立命的解釋 謂修身養性以奉天命。《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孟子·盡心上》:“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趙岐 注:“脩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 明 王
- 安身的解釋 ∶在某地居住和生活;;多指在困難條件下無處安身 ∶在某處躲避敵人四處搜捕抓人,我們隻得在破廟裡安身詳細解釋.安歇身子。謂住宿。《左傳·昭公元年》:“ 僑 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
專業解析
“立命安身”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立命”和“安身”兩個詞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建立生活的基礎,獲得生存的保障,并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得以在社會上立足并安穩地生活。它強調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生存保障,也包含精神層面的安定與人生目标的樹立。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面與核心釋義:
- 立命: “立”指建立、确立;“命”在此指生命、命運、人生根本或精神寄托。合起來指确立人生的根本、精神支柱或生命的意義。它側重于精神層面,強調找到人生的方向、目标或信仰,使心靈有所依托。這源于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如孟子所言“修身以立命”,指通過修養自身來安頓性命、知天命。
- 安身: “安”指安穩、安定;“身”指身體、自身、生活。合起來指使身體或生活得到安置,獲得穩定的生存環境和物質基礎。它側重于物質層面,強調有地方居住、有工作維持生計,生活安定無憂。
- 整體: “立命安身”将兩者結合,形容一個人不僅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安身),更确立了人生的志向、信仰或精神家園(立命),從而在物質和精神上都達到了穩定、滿足的狀态,得以在社會上穩固地生存和發展。常用來形容找到穩定的職業、住所,并确立人生目标後的狀态。
-
思想淵源(增強權威性):
“立命”的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尤其源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認為,無論壽命長短都不改變态度,通過修養身心來等待天命(即盡人事,聽天命),這就是“立命”。這為“立命”賦予了深厚的道德修養和順應天命的哲學内涵。後世如宋明理學家(如王陽明)對此有進一步闡發,強調在世事中磨練心性以“立命”。(思想來源可參考權威哲學史或儒家經典研究著作,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王陽明《傳習錄》的相關解讀。)
-
現代應用與引申義:
在現代漢語中,“立命安身”更常偏重于“安身”的實用層面,但依然保留着精神寄托的意涵。常用于以下場景:
- 指找到穩定的工作、住所,建立家庭,生活安定下來。例如:“他大學畢業後,努力打拼,終于在大城市立命安身。”
- 指在某地或某領域站穩腳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例如:“這家公司為許多年輕人提供了立命安身的平台。”
- 隱含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後,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或精神滿足。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安家立業、安居樂業、成家立業、站穩腳跟。
- 反義詞: 颠沛流離、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漂泊不定。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體現):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安身立命”有詳細收錄(“立命安身”是其同義變體),釋義為:“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這是最權威的綜合性漢語詞典之一。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收錄“安身立命”,釋義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這是中國大陸最具權威性和通行度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安身立命”,釋義更側重其哲學來源:“佛教禅宗指悟道而言。後謂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 并引用了《景德傳燈錄》和《紅樓夢》的例證。這是大型綜合性辭典,兼具語文和百科性質。
“立命安身”是一個融合了物質生存與精神寄托的成語。它要求個體不僅要在現實中獲得穩定的生活基礎(安身),更要通過修養或實踐确立人生的意義、目标或信仰(立命),從而在身心兩方面都達到安定、滿足的狀态,實現個人在社會中的穩固存在和發展。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源于儒家關于修身與命運的哲學思考。
網絡擴展解釋
“立命安身”是一個成語,指人在精神和物質層面均獲得安定與寄托,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精神上有依托,生活上有保障,既滿足生存需求,又實現心靈歸屬。該詞常與“安身立命”混用,兩者含義相同,僅詞序不同。
二、詞源與出處
-
原始出處
源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
(注:此處“安身立命”為原詞,後衍生出“立命安身”的變體。)
-
文學引用
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曾用此詞:“不但這樣,還要給他立命安身,那時才算當完了老哥哥的差。”。
三、結構與内涵解析
- 立命:指精神層面的安定,确立人生方向或信仰。
- 安身:指物質層面的容身之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
二者結合,強調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安定,是中華文化中關于人生價值的重要理念。
四、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描述人的生存狀态。
- 示例:
“良臣、親兵乃是我等在這亂世立命安身之本。”
“九紫離運将至,但有絕技在身,何愁安身立命?”
五、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安身立命(更常用)、安家立業。
- 關聯哲學:儒家強調“修身齊家”,道家重視“順應自然”,均與“立命安身”的平衡理念相通。
該成語適用于探讨人生目标、生存哲學等語境,既可用于文學描寫,也可作為個人追求的概括。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可參考《景德傳燈錄》或相關哲學解析(如、9)。
别人正在浏覽...
哀家百葉窗暴怒迸伏步天偢問觸物興懷寸長尺技打活黨士蜚蓬之問幹煩趕閑歌妓供餽狗吃屎害累洪濛悔非呼語剪切檢字法教室嬌豔聚唇拘弭均守冷卻吏讀式聆取囹圉六祝裡外夾攻輪輮落腳貨麻查木鈎子内心裡皮綷戚家軍清詞勤工助學侵略秋涼生期十死九活順聖泝回天主教通光殿媮容托芘晚籁威劫文階穩展霞漿消磨鞋底闆曦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