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辭的意思、逃辭的詳細解釋
逃辭的解釋
躲避辭卻。《後漢書·獨行傳·李業》:“ 述 ( 公孫述 )聞 業 死……乃遣使弔祠,賻贈百匹。 業 子 翬 逃辭不受。”
詞語分解
- 逃的解釋 逃 á 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逃跑。逃敵。逃匿。逃遁。逃逸。 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逃避。逃難(刵 )。逃彙。逃稅。逃世(避世)。 遁追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專業解析
“逃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代語用角度解析。“逃”本義為逃避、躲避,《說文解字》釋為“亡也”,指逃離現場或責任;“辭”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既指文辭表達,也含推托之意。二者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特指通過語言手段逃避責任的行為,常見于古代訴訟文書或道德訓誡場景。如清代《刑案彙覽》記載官員使用“巧言逃辭”規避問責的案例,展現其作為推诿借口的語用功能。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在研究古代司法制度與語言策略時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
-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 清代祝慶祺編《刑案彙覽》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逃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躲避辭卻”,即通過逃避或推脫的方式拒絕某事或某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逃”指逃避、躲避,“辭”指推辭、拒絕,組合後強調通過躲避的方式拒絕接受。
- 典型用例: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物因某種原因(如道德立場、政治因素)婉拒他人的饋贈或要求。
2.曆史出處
- 《後漢書》例證: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獨行傳·李業》。公孫述聽聞李業去世後,派人吊唁并贈送財物,但李業之子李翬“逃辭不受”,即通過躲避的方式拒絕接受饋贈。
3.延伸辨析
- 與“遁辭”的區别:日語中将“逃辭”譯為“遁辭”(推托之辭),但中文語境中“逃辭”更側重行為上的躲避拒絕,而非言語上的借口。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因立場、氣節或避嫌而主動回避的行為,如拒絕賄賂、推辭官職等。
4.現代使用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表達。
- 近義詞:推辭、謝絕、避而不受。
“逃辭”體現了古代漢語中通過行動表達拒絕的含蓄方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背後的道德或社會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賓徒參奉茶博士侪民沉思赤繩系蹤從容單露耽翫電視演播室嵽嵲恩輝凡響鳳策甘霔格戰拱圈宮征裹鋒孤筇還帥何氏三高貨棧洊保獎賞煎米進扼進退觸籬金盞花進祝揪捽矩彠苦大仇深揆量老調子兩者李郭同船留精浏如陸氏莊荒姏母妙言要道彌曠内慧盤頭劈丢撲冬人間地獄社栎詩牀失時事事物物首班肆望酸哀素霓天作之合頭房聞望相藉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