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社栎的意思、社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社栎的解釋

《莊子·人間世》:“ 匠石 之 齊 ,至乎 曲轅 ,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曰:﹞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後以“社櫟”謂裡中不材之木。喻無所可用。 宋 李綱 《謝瓊林苑賜禦筵表》:“伏念臣社櫟散材,康瓠小器,力學粗知於忠義,逢時竊意於功名。” 宋 陸遊 《家園小酌》詩:“池魚往者憂奇禍,社櫟終然幸散材。” 清 趙翼 《樹海歌》:“惜哉路險運難出,僅與社櫟同全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社栎”是一個源自《莊子·人間世》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社栎”原指生長在神社旁的栎樹。根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這種樹木因材質低劣(易腐、易蛀、無法制成器物)而免于被砍伐,反而得以長壽。後引申為兩種比喻:

  1. 無用之材:指看似無實際用途卻能保全自身的事物;
  2. 自謙之詞:用于表達自己才能平庸或謙稱不才。

二、典故背景

莊子通過“栎社樹”的故事,闡述道家思想中的“無用之用”:

三、延伸用法

在文學和日常語境中,常以“社栎”表達:

四、注意

部分網絡釋義(如将“社栎”解釋為“團結建設社會”)存在偏差,建議以《莊子》原典及權威詞典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社栎的意思

《社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校場”。它通常用來指代古代士兵訓練、演武等活動的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社栎》由“⼤”(大)和“木”(木)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社栎》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漢字學家許慎所編纂。它的形狀與廟宇的祭壇相似,是用來進行軍事操練和訓練的場地。

繁體

《社栎》的繁體字為「社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不同。《社栎》曾使用過多種古代寫法,例如:“社”字采用“罒”(網)和“乃”(乃)構成,“栎”字則使用“木”(木)和“尺”(尺)構成。

例句

1. 在古代,士兵們經常在《社栎》上進行軍事演習。

2. 這個《社栎》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組詞

1. 校場:指軍隊進行訓練、演習的場地。

2. 社團:指由共同興趣、活動或目标所組成的團體。

3. 社交:指人們在社會中相互交往、交流的行為。

近義詞

操場、訓練場、演武場

反義詞

廟宇、寺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