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柄手杖。謂獨自步行。 清 湯潛 《衲子道明雲渎川陶古石家菊甚好》詩:“聞道 陶 家菊已開,乘閑踏過野橋來。秋山一路惟紅葉,古逕孤筇半緑苔。” 清 龔自珍 《附錄某生與友人書》詩:“拟策孤筇避冶遊, 上方 一塔俯清秋。”
“孤筇”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其讀音為gū qióng(孤:gū,第一聲;筇:qióng,第二聲)。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孤”指獨自、單獨,“筇”本指一種竹子(筇竹),因古代常用其制作手杖,故“筇”也代指手杖。因此,“孤筇”字面可理解為“一根手杖”或“獨自拄杖而行”。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多指獨自拄杖漫步的情景,常用來表現隱逸、孤寂或悠然自得的意境。例如清代詩句“古逕孤筇半緑苔”中,通過“孤筇”渲染出山徑獨行的清幽氛圍。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注解或相關文學研究文獻。
孤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孤立無援的竹子。它形容竹林中一根孤零零的竹子,沒有其他竹子相伴。
孤筇的部首是竹(⺮),由左右兩個橫筆畫組成。
《孤筇》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竹部》中,是中國古代辭書釋義的一部分。
在繁體中,孤筇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孤筇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1. 竹林中隻有一根孤筇,顯得格外孤寂。
2. 他像一根孤筇一樣獨自面對困境。
1. 竹筇:指用竹子制成的筇。如《筇竹章》。
2. 扁筇:指竹子削成的平闆狀。如《床頭扁筇短》。
1. 孤單:指一個人獨自,沒有伴侶、朋友。
2. 獨立:指一個人獨自行動,不依賴他人。
1. 群筇:指竹林中茂密的一片竹子,形容衆多的竹子聚集在一起。
2. 合筇:指竹林中竹子緊密相連,形成一片連綿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